
原指奴仆和卑官。 南北朝 时多泛指服杂役的低级胥吏。《宋书·张畅传》:“若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干来。”参阅《通典·职官十七》、 彭神保 《僮干释疑》。
“僮干”是南北朝时期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演变可归纳如下:
基本词义
拼音为tóng gàn(注音:ㄊㄨㄥˊ ㄍㄢˋ),原指奴仆与低级官吏,后演变为服杂役的底层胥吏。该词结合了“僮”(未成年的仆役)和“干”(办事人员)的复合含义。
历史语境与用法
主要用于南北朝时期,常见于官方文书或史籍。例如《宋书·张畅传》记载:“若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干来”,表明僮干是可供差遣的底层人员,可能承担传递文书、处理杂务等职责。
延伸考据
学者彭神保在《僮干释疑》中对其身份进行过辨析,认为这类人员介于“吏”与“役”之间,属于官府中未入流的小吏。此外,《通典·职官十七》也提及相关职级划分。
注意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书》《通典》等原始文献,或参考彭神保的研究著作。
《僮干》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男子仆人或佣人的意思。在古代社会中,僮干通常指的是年轻男子为主人服务的人员。
《僮干》这个字可以分解为两个部首,分别是「亻」(人)和「干」(干活、奔走)。
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僮干」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在《佛祖历代通宝补编》一书中。所以这个词是古代文人所创造的,用以形容为主人服务的男子。
在繁体字中,「僮干」的写法是「僮幹」。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以下是「僮干」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
繁体:僮幹
简体则与现代汉字相同。
1. 他是我们家的僮干,负责打扫和照料客人。
2. 主人租了一位出色的僮干来照看庄园的动物。
1.僮仆:指年轻男子侍奉主人的仆人。
2.僮奴:指受雇于别人的年轻男子,通常用来贬低他人的身份地位。
3.儿僮:指为主人服务的年轻男童或男不久之人。
近义词:仆人、佣人、奴仆
反义词:主人、雇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