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与庶民。《墨子·号令》:“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汉书·武帝纪》:“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吏民”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吏民”指官吏与庶民(普通百姓)的合称,涵盖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墨子·号令》,如“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强调在紧急状态下对官民共同发号施令。
构词特征
关系内涵
该词既体现官民二元社会结构,又强调二者的互动义务:官吏需体察民情,百姓应遵纪守法()。
文献出处 | 具体语境 |
---|---|
《汉书·武帝纪》 | 通过“察吏民有茂才异等”选拔人才 |
孙吴时期长沙郡 | 户籍登记中常见以“吏民”指代编户齐民() |
清代汪懋麟诗作 | 以“吏民喧使节”反映官民共同迎接使节的场景 |
该词在传统政治伦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注: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语料,可参考《汉书》《墨子》等典籍原文。
吏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吏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吏民是指官员和百姓。吏指的是官员,民指的是百姓。这个词语通常用来表示官民关系或治理目标中的行政与被管理的对象。
吏民的拆分部首是口(吏)和白(民),吏的笔画为5,民的笔画为5。
吏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吏是负责管理政务的官员,民是指百姓或人民。吏民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官民关系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吏民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吏民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一般保持吏和民两个字的基本形态。例如,对吏字的写法可能是“吏”或“罹”,对民字的写法可能是“甿”或“民”。
1. 官吏应该依法依规为民服务。
2. 这个国家的吏民关系和谐稳定。
组词:吏长(官长)、民众(百姓)、吏治(官员治理)。
近义词:官府、上下(指各级官吏和百姓)。
反义词:君臣(指国君和臣民的关系)。
抱悫被羽褊宕便器並臻伯德不文才高七步持权耡耰赐遗戴发含牙大凯胆小如鼠得句蝶骨丁辰堆积如山独怜二曜方舟翻录丰林分我杯羹负媪杠刀搞小动作哥降节官亲亥豕相望恒河华林黄葛滑线介独极能劲廉极天蟠地恇怯蚂蚱车子命家佞枝娉婷袅娜乞遗辁材屈人乳领撒决三魂七魄上援下推诗句说清话数奇不遇嗣王酸寒外话蔚映握发吐哺雾罩骁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