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遗的意思、赐遗的详细解释
赐遗的解释
赐予。《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王自以 丕 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魏书·西域传·车师国》:“臣亡父僻处塞外,仰慕天子威德,遣使表献,不空於岁。天子降念,赐遗甚厚。”《宋史·王靖传》:“彼( 契丹 )利中国赐遗,挟虚声以济其欲,渐不可长,宜有以折之。”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遗的解释 遗 (遺) í 丢失:遗失。遗落。 漏掉:遗忘。遗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遗。路不拾遗。 余,留: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a.经历世变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网络扩展解释
“赐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赐予”或“赏赐”,多指地位高者(如君主、长辈)对地位低者(如臣子、晚辈)的财物或恩惠给予。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构词分析
- “赐”:指上级或长辈的赠予,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予也”,即给予之意。
- “遗”:此处读作yí,意为“赠送”或“遗留”,与“赐”同义复用,起到强调作用。
-
具体语境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用于描述君王对臣属的封赏或外交中的财物往来。例如:
- 《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提到卞皇后谦逊拒绝重赏:“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 《魏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国因朝贡频繁而获丰厚赐遗:“天子降念,赐遗甚厚。”
使用场景
- 政治外交:如《宋史·王靖传》指出契丹贪图宋朝的“赐遗”,借虚张声势谋利。
- 家族伦理:多用于体现尊卑关系中的恩惠施与,如长辈对晚辈的财物分配。
与现代用词的区别
“赐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可被“赏赐”“馈赠”等词替代,但古语中更强调地位差异和礼仪性。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三国志》《魏书》等史书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赐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给予财物或礼品作为遗赠。下面是有关赐遗的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赐遗由“贝”和“巳”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贝”部表示与财物相关的意义,而“巳”部则表示行动或者给予的意义。根据现行汉字书写规则,赐遗一词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赐遗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中,贵族或统治者经常会将财物或珍贵的礼品赠与他们的臣民或亲朋好友,以示尊重和感激之情。
繁体:
赐遗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賜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赐遗一词的基本形状和部首仍然保持一致。具体的古汉字写法可以参考古代文献或研究资料。
例句:
1. 他赐遗了许多财物给他的朋友们。
2. 国王赐遗了一条珍贵的项链给公主。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与赐遗相关的词语包括赏赐、赠予、赠与等。这些词语的含义与赐遗相似,都是指给予他人财物或礼品。而与赐遗相反的词语可能是收回、没收等,表示取回或剥夺他人的财物。
以上是关于赐遗的一些简要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安阳李苞丘冰纹刬却吃白食虫响川军错遻大雨如注灯灺貂续断词掇弄粉郎覆冒黻冕腹载五车公事人故步函弘黑缁缁横字轰轰寰界回含火驰贱庚劫夺兢栗稽验捔巧举假溃兵窥深戾虫留芳流年似水卤莽鲁阳子旅讬磨蝎扑杀秦醉穷暴穷心群鸿戏海肉父柔彊三武盛价世泽树干输期死死诵弦维嵩武烈显庸削切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