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與庶民。《墨子·號令》:“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嚣。”《漢書·武帝紀》:“其令州縣,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絶國者。” 清 汪懋麟 《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吏民”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吏民”指官吏與庶民(普通百姓)的合稱,涵蓋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墨子·號令》,如“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嚣”,強調在緊急狀态下對官民共同發號施令。
構詞特征
關系内涵
該詞既體現官民二元社會結構,又強調二者的互動義務:官吏需體察民情,百姓應遵紀守法()。
文獻出處 | 具體語境 |
---|---|
《漢書·武帝紀》 | 通過“察吏民有茂才異等”選拔人才 |
孫吳時期長沙郡 | 戶籍登記中常見以“吏民”指代編戶齊民() |
清代汪懋麟詩作 | 以“吏民喧使節”反映官民共同迎接使節的場景 |
該詞在傳統政治倫理中具有特殊意義:
注: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語料,可參考《漢書》《墨子》等典籍原文。
吏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吏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吏民是指官員和百姓。吏指的是官員,民指的是百姓。這個詞語通常用來表示官民關系或治理目标中的行政與被管理的對象。
吏民的拆分部首是口(吏)和白(民),吏的筆畫為5,民的筆畫為5。
吏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吏是負責管理政務的官員,民是指百姓或人民。吏民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官民關系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吏民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吏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一般保持吏和民兩個字的基本形态。例如,對吏字的寫法可能是“吏”或“罹”,對民字的寫法可能是“甿”或“民”。
1. 官吏應該依法依規為民服務。
2. 這個國家的吏民關系和諧穩定。
組詞:吏長(官長)、民衆(百姓)、吏治(官員治理)。
近義詞:官府、上下(指各級官吏和百姓)。
反義詞:君臣(指國君和臣民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