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曹娥碑的意思、曹娥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曹娥碑的解释

曹娥 的墓碑。 东汉 上虞 度尚 立,其弟子 邯郸淳 撰文。碑已不存,文见《古文苑》卷十九。后世所传《曹娥碑帖》,一为 晋 人墨迹摹刻的拓本, 宋 拓《临江戏鱼堂帖》本题作 晋 右将军 王羲之 书。一为 宋 元祐 八年 蔡卞 重书,题作《后汉会稽上虞孝女曹娥碑》。行书。文见《金石萃编》卷一四○。《红楼梦》第七九回:“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十家》:“ 王羲之 《曹娥碑》、 王献之 《保母志》、 陶贞白 之《瘞鹤铭》,疑难遽定,不復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曹娥碑是中国历史上一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著名碑刻,其核心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历史文献作如下阐释:

一、碑刻本体释义

指东汉时期为表彰孝女曹娥所立的纪念碑。曹娥为寻找溺亡父亲投江殉孝,时人感其至孝而立碑纪事。该碑原立于曹娥投江处(今浙江绍兴曹娥江畔),既是旌表孝道的实物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碑铭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历史典故溯源

典出《后汉书·列女传》:"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三国时邯郸淳撰写碑文(一说为度尚立碑),以四言韵文记述曹娥事迹,文辞凄美,被誉为"孝女绝唱",成为后世孝道教育的经典文本。

三、文化象征意义

  1. 书法艺术载体:相传东晋王羲之曾以小楷重书碑文(现存刻本多传为王羲之笔迹),其拓本成为书法史上重要范本。
  2. 文学典故符号:碑阴所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绝妙好辞"四字)的蔡邕题词,衍生为汉语中"文采超绝"的经典隐喻,见《世说新语·捷悟》。
  3. 孝文化图腾:自宋代列入"二十四孝"后,曹娥碑成为中华孝道精神的物质化象征,历代文人题咏不绝。

四、文献传承脉络

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朝《会稽典录》,碑文收录于宋代《古文苑》卷十九。现存绍兴曹娥庙碑为宋代重刻,碑文内容经《后汉书》李贤注引得以完整保存,成为研究汉代碑铭文体与伦理观念的关键实物文献。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后汉书·列女传·曹娥》(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世说新语·捷悟》刘孝标注引《会稽典录》
  3. 《古文苑》卷十九《曹娥碑》(四部丛刊影宋本)
  4. 《绍兴府志·古迹志》(清乾隆刊本)

网络扩展解释

曹娥碑是东汉时期为纪念孝女曹娥所立的石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一、基本背景

曹娥碑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由会稽上虞县令度尚主持修建,旨在颂扬曹娥的孝行。曹娥因父亲曹盱溺亡后投江寻父,五日后抱父尸浮出,被奉为孝女典范。

二、碑文与书法

  1. 碑文创作:最初由邯郸淳撰写祭文,文采斐然。
  2. 书法传承:
    • 东汉蔡邕(蔡文姬之父)曾题写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被杨修解读为“绝妙好辞”。
    • 现存碑刻为宋代蔡卞(王安石女婿)重书,行楷字体,高2.1米,宽1米。

三、文化意义

四、现存情况

原碑已散失,现存宋代重刻碑位于浙江绍兴上虞曹娥庙内,碑文内容收录于《古文苑》《金石萃编》等文献。

如需了解碑文原文及详细故事,可参考《孝女曹娥碑》相关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爱子阿滥百异巴劫棓击邦懋邦训壁中叟怖畏采苹痴肉团篡叛带仗左右电视会议兜拕飞饷粉缋改取赶抢摊宫司鼓义环堵黄草晦芒护腊昏晦鰗鮧骄豪较明徼外接盘进孰抉发巨爵客店课励力求浏漓冥鉴磨得开排泄佩黻侵轧软颚萨克管梢条舌战首南鸟叔夏绥静她们逃逝特技土毛望穿秋水问遣渥朱五男二女向道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