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袭伐的意思、袭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袭伐的解释

突然袭击,声罪讨伐。语本《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杜预 注:“伐,声其罪;侵,钟鼓无声;袭,掩其不备。”《逸周书·文传》:“《开望》曰:土广无守可袭伐,土狭无食可围竭。”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周书》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谓虚土,可袭伐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袭伐”属于汉语中的古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战争中结合突袭与征讨的军事行动。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中国古代军事辞典》记载,该词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构成解析 “袭”取《说文解字》中“袭,左衽袍。从衣,龖省声”的本义,后引申为“轻装掩袭”,特指不宣而战的突袭战术(《汉语大词典》卷九)。“伐”则源自甲骨文“以戈击人”的会意,在《春秋公羊传》中定义为“击刺之曰伐”,指代正式宣战的军事征讨。

二、词义特征 该词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典籍中呈现双重属性:既包含“潜师夜袭”的战术突袭要素,如晋军“袭卫取五鹿”的记载;又具备“声罪致讨”的宣战性质,如《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述“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体现古代战争中奇正结合的用兵思想。

三、词义演变 据《辞源》考订,秦汉以后“袭伐”逐渐分化为“奇袭”与“征伐”两个独立概念。但在唐代杜佑《通典·兵典》中仍保留“袭伐相济”的复合用法,特指大规模战役中突袭与正面进攻的协同作战模式。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军事史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袭伐”是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进攻,同时公开声讨对方的罪行。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词义

    • "袭":指趁敌方不备时发动突袭,强调军事行动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如《左传》所言"轻曰袭"即指不敲钟鼓的快速突袭。
    • "伐":指公开声讨罪责后发动的正规军事行动,需通过"钟鼓"等仪式表明战争正当性,即《左传》"有钟鼓曰伐"的礼仪规范。
  2. 组合特征 该词融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战争形态——既具有突袭的战术特征,又保留了声讨罪责的政治宣示。这种双重性常见于古代战争中对"师出有名"的礼仪要求与实际战术灵活性的结合。

  3. 历史溯源 概念源自《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对战争形态的三级划分:

    • 伐:明示罪状的公开征讨
    • 侵:无正式宣战的越境攻击
    • 袭:完全隐蔽的闪电战 杜预注特别强调三者区别在于是否提前宣告战争理由(声罪)和使用军事礼器(钟鼓)。
  4. 文献用例 在《逸周书·文传》和汉王符《潜夫论》中,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土广无守"类防御薄弱地区的战略性打击,凸显古代地缘政治中的攻守平衡思想。

别人正在浏览...

白学班图人保育员霸习敝坏碧藓跛匡布达不知所从谄慢鸱革出定春事點札奉禄奉为楷模冯脩负苓者感叹号海唑红茸怀躭会签减薄戋夫尖弱交媟静翠尽意亏衄沥耳貍膏灵曲磟碡陆池莲轮流骡马店明法暮云春树捏码子暖翠评跋谦恪亲将气色其余桑雍善良石榴红实质属姓属怨泗洙髿髿田户投托无适献歌蟹簖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