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件上系的小布条,上书物主的姓名,以资识别。也称霞头。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八:“染物瑕头谜云:‘在染何曾染,无生独得生,有人来解结,见姓见分明。’”
瑕头(xiá tóu)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用的方言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玉石表面因杂质或损伤形成的微小隆起物。该义项源于“瑕”的本义(玉的斑点)与“头”(突出部分)的结合,多用于古玩或玉器加工领域。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卷,第4213页收录该词条,释义为“玉疵之凸起者”。
在方言中延伸指人或事物的明显缺陷,强调瑕疵的外在可见性。例如:
“这事办得有个大瑕头”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综合卷提及江淮官话区存在此类用法。
使用说明:
该词在现代普通话中极少使用,属方言遗留词汇。如需权威考证,可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语音卷第三章,其中记录了江淮官话区的相关语料。
“瑕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等来源,“瑕头”指古代染坊中系在染件上的小布条,上面书写物主的姓名以便识别,也称“霞头”。这一用法源自元代李治的《敬斋古今黈》记载的谜语:“在染何曾染,无生独得生,有人来解结,见姓见分明。”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物品的标签。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词,形容事物或人存在的微小缺点或不完美之处,例如“瑕头之处需改进”。不过这一用法在权威古籍中未明确出现,可能是现代语言演变中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敬斋古今黈》等古籍原文或专业辞书。
阿魏班台宾长参较柴刀绸缪帷幄垂察打竹簇点划顶皮儿蛾而概节敢子是攻弹国课还军讙哗挥目积年累岁羁仆疾俏汲取酒旆酒战局方勀剥磕打谰躛老成持重老斵泪腺领情鳞集仰流露板麻豆幔亭鸣铎明瞳冥职泼风刀乾粮气势磅礴髯胡人际乳化三日成魄山朶诗僧睡余四星松梁抬筐太子恬养駾喙刓碣温席扇枕无心草翔起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