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铃。 明 高启 《车遥遥》诗:“出门已远第一程,耳中鸣鐸渐无声。” 明 徐渭 《寄谢学师张先生见慰》诗:“海天鸣鐸入山城,独剑孤琴傍马行。”
"鸣铎"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鸣"和"铎"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具有双重含义:
一、字面本义 "鸣"表示发出声响,《说文解字》释为"鸟声也",引申为各类器物发声;"铎"是古代响器,《周礼·天官·小宰》郑玄注载:"铎,大铃也,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组合后特指铎铃震动时产生的声响,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礼仪场景,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所述"宣子曰:『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其我之由。』叔向曰:『是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故鸣铎徇于路』"。
二、文化引申义 在儒家经典中,"鸣铎"被赋予教化象征。《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汉儒之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阐释为:"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后世遂以"鸣铎"指代教化传播,如元代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记载:"至元十年,上命承旨和礼霍孙写先代祖宗睿旨,鸣铎以训敕"。
主要参考资料:
“鸣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鸣铎指风铃,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描绘马车、建筑等悬挂的铃铛随风响动的情景。
诗句例证
文化背景
古代“铎”原指一种大铃,常用于宣布政令或战事,后衍生为风铃,兼具实用(驱邪、警示)与审美功能。
建议参考权威古籍或诗词注解进一步探究其文化内涵。
阿育辨争编竹笔墨畦径避贤驿部长会议才实测地策戒乘间抵隙称配吊斗迭次地喙涤汰愕顾恶言额载风止黼领官禄规重矩叠瑰杰古歰瞽谈鹤背扬州横构横衊覈实还魂丹魂耗魄丧豁如见得记谍戒箍警备区浸浴侰澁鸟兽平语皮褥子辟仗箭洽着起经穷岁剩客手脚干净四海损服夙志桃李源屯闵韦藩委叛惟其畏日微杀无酒小错心慈面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