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潠田的意思、下潠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潠田的解释

低下多水的田。 清 张廷璐 《南归》诗之三:“烹茶泉比中泠水,荷鍤秧分下潠田。” 庞树松 《檗子书来约游》诗:“侧身天地等沙鸥,下潠田荒不可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潠田"是中国古代对特定低洼水田的称谓,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文献记载及农业实践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词典释义

"下"指地势低洼,"潠"(xùn)本义为水喷涌、浸润,引申为被水淹没的土地。《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下潠田"指位于低洼积水处的农田。这类田地因长期受涝,土壤含水量极高,属于典型的渍水型耕地,常见于江河湖泊沿岸或沼泽湿地周边。

二、历史文献中的农业特征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提到:"下潠田,土青白泥,水深浅不定……"(卷第二),说明其土壤呈青灰色(潜育化特征),水位波动大。这类田需依赖自然降水或洪水泛滥灌溉,唐宋时期多见于长江中下游、云贵陂塘区,如唐代樊绰《蛮书》载云南"泽田水潦"即属此类。其种植以深水稻为主,通过高秆品种适应水深变化。

三、技术局限与生态影响

因排水困难,下潠田易受冷浸水危害,土壤透气性差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明代《天工开物》指出"湿田冷浆者,禾苗朽败"(乃粒第一卷),印证其低产特性。随着唐宋以后圩田、梯田技术普及,人工排水系统逐渐取代天然潠田,该词至清代已少见使用,现代农业术语中更规范的"渍涝田""沼泽田"成为替代概念。

"下潠田"特指古代依赖自然积水、缺乏人工排灌的低洼水田,其命名直观反映了地形与水文的相互作用,是传统农耕文明对湿地农业的早期认知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贾思勰《齐民要术》(缪启愉校释本),农业出版社,1998年.
  3. 樊绰《蛮书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重印本.
  4. 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下潠田”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低下多水的田地,多用于描述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农耕区域。该词由“下”(低处)、“潠”(同“噀”,指喷水或湿润)、“田”三字构成,字面凸显低洼湿润的土地特性。

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陶渊明的诗作《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清代张廷璐《南归》诗亦提及“荷锸秧分下潠田”,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则用“下潠田荒不可求”表达对荒芜田地的感慨。这些用例均指向其描述低湿农田的语境。

使用特点
作为古代农事术语,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其注音存在“xià sùn tián”与“xià xùn tián”两种读法差异,可能与方言或历史音变有关。

提示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农书或诗词中的具体使用场景,可查阅《陶渊明集》等古籍,或通过汉典等专业辞书平台核实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宝精边抚斌驳参柴尘外笞责仇对春享藸蒘耽玩道衷方船梵行俸禄盖造干脯公冢构嫌沆溉红楼后贤交叉火网积淀结草寄客禁罔举迹灵怀陵季龙雀芒芒霿雺囊家佞宋主人女婢庞駮旁讼清熟情素七叶确切不移绒毯三神僧官沙漠晌觉少奶铩羽而归审思双扇竖笠厮乩酸悲太古鳀海头马秃疮五道神先验论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