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笞责的意思、笞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笞责的解释

拷打责罚。《旧五代史·世裘传二·李从曮》:“左右或有过,未尝笞责。”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触讳》:“ 蔡京 在相位,内外官司避其名,门下 薛昂 避之尤谨,家人犯者笞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台州民变会记》:“ 徐守 不待 张令 派差,自行带兵拿到种户两名,谓汝曹闻兵来始行芟除,显係刁玩,喝令笞责,锁带回县,勒罚洋四十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笞责(chī z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质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鞭打、杖击等方式实施的体罚性惩戒。该词由“笞”(本义为竹板,引申为用竹板击打)和“责”(责备、处罚)两个语素构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刑罚制度体系。

在传统法律文献中,《唐律疏议·名例》明确规定:“笞者,击也。谓捶挞以耻之。”说明笞责不仅是肉体惩戒,更带有羞辱示众的附加功能。明清时期编纂的《刑案汇览》收录的多起案例显示,州县官吏对轻微犯罪常施行笞责作为初级惩处手段。

词义辨析方面需注意:笞责与“杖责”存在刑具差异,前者用竹板或荆条,后者用大竹板;与“鞭刑”相比,笞责更侧重官方刑罚属性。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笞责释义为“用鞭、杖或竹板打以示惩罚”,并标注其词性为动词。

该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语境,如《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描写:“县官当堂笞责二十板,枷号示众”,生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基层司法场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05年清政府颁布《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后,笞责制度正式退出中国法律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笞责(chī z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用鞭子或棍棒进行体罚,并伴随言语责备,强调对错误行为的双重惩戒()。该词由“笞”(鞭打)和“责”(责备)组成,体现古代对犯错者身体惩罚与道德谴责相结合的特点。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古代刑罚
    作为官方刑罚手段,笞责常见于对犯罪者或违反法令者的惩处。例如《旧五代史》记载李从曮对部下“未尝笞责”,反衬当时普遍存在此类刑罚()。

  2. 教育与家庭管教
    可用于描述师长对学生、父母对子女的严厉管教行为。如清代文献提到官员蔡京要求家人避讳其名讳,违者会遭笞责()。

  3. 军事与行政纪律
    近代史资料显示,清朝官员徐守曾对违规种户实施笞责并罚款,反映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三、例句参考


四、权威释义对比

来源 定义
汉典() 拷打责罚
查字典() 体罚与责备结合
搜狗百科() 强调惩戒的强制性

提示

如需查询具体古籍原文或近现代案例,可参考《旧五代史》《笑笑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涩百辈白马小儿白绪北毳逋缓长没赪然臭氧吹索待续大节不夺杜律亸懒发痗丰笔赋给拂舞抚悦干颤钩钩横絶鸿私画家皇流涣诏恢廓会面荐草见顔角楼谨急金缯酒气痨剌类禡儽然梁驺灵宪,算罔论露寝緑袍麻辣没头神命帅磨骨且并窃位铩翼蜃台设焰口霜虀速严摊配探找淘箩退仕芜驳獮艾翔鸾翥凤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