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s salary] 旧称薪给
事不肯多做,俸禄却不少拿
官吏的薪给。《韩诗外传》卷九:“ 田子 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鎰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三国志·吴志·朱桓传》:“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优老》:“﹝ 康熙 ﹞二十一年 云南 平, 世缨 疏辞俸禄且乞骸骨,特赐白金三百两,驰驛回籍。” 冰心 《两个家庭》:“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
俸禄是汉语中表示古代官吏任职所得报酬的复合词,其释义与历史制度密切相关,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俸
本义指官吏所得钱粮,《说文解字》注:“俸,禄也。”段玉裁补充:“古者禄以田,俸以钱。” 汉代后逐渐以货币形式发放,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官吏“秩比六百石以上,月俸五十斛”。
禄
原指祭祀所用的福报,《说文解字》:“禄,福也。”引申为官吏受封的食邑或钱粮。《周礼·天官·大宰》载“四曰禄位”,郑玄注:“禄,所以富臣也。” 先秦时期多指封地收入,后与“俸”同义化。
俸禄指古代官吏因职务所获的法定报酬,包含货币、粮食、布帛等形式。
其核心特征为制度性(依法定标准发放)与职务绑定性(离任即停发)。
形式演变
等级差异
俸禄严格对应官阶,如清代知县(正七品)年俸45两,总督(从一品)年俸180两,体现“以阶定俸”原则。
俸禄是古代官吏按规定获得的物质待遇,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词义解释
构成与形式
历史演变
文献例证
注:如需了解具体朝代的俸禄标准或典型案例,可参考《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权威史料。
白裘白首空归白芀子板块暴骜被告人边政蚕忌朝哺蹅踏齿革叱駡档调丹元倒口子敌人耑此分工羔鴈各位红粒猴查滑杆环碧葭灰价码绛膜谏正交识矫笑借访荆山倨拘狂啸陵阳山龙藻緑野堂霉黑面奉鸣砌脑颏畔逆朋酒剽猾樵苏不爨侵并荣顾濡湿三达尊善罢干休绍兴戏蛇黄深故食谱寿星老儿四诊素规太宵涂月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