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十二营的意思、七十二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十二营的解释

指 明 末参加 荥阳 大会的农民起义军各部。《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崇禎 ﹞八年正月大会於 滎阳 。 老回回 、 曹操 、 革里眼 、 左金王 、 改世王 、 射塌天 、 横天王 、 混十万 、 过天星 、 九条龙 、 顺天王 及 迎祥 、 献忠 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未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十二营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军事编制单位,特指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后形成的十三家起义军联合组成的军事联盟。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七十二营"并非实指72个独立军营,而是沿用明代军队编制中"营"的单位名称,代指多支起义军的联合体。这一称谓源于当时起义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每营兵力数千至数万人不等,共同推举高迎祥为盟主,形成协同作战体系。

二、历史背景

崇祯七年(1634年),明军围剿加剧,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起义军首领于河南荥阳召开军事会议(史称"荥阳大会")。为突破明军包围,各军整合为"七十二营",分兵五路实施战略转移。此联盟标志着明末农民战争从分散作战转向协同作战的关键转折。

三、具体构成

联盟核心为十三家主力部队,包括:

  1. 高迎祥部(称"闯王")
  2. 张献忠部(称"八大王")
  3. 李自成部(称"闯将")
  4. 马守应、罗汝才等九家首领部队

    每家主帅下辖若干营,总数约七十二营,总兵力达20余万。其组织方式体现明代"以营统兵"的军事传统,但更具流动性。


权威参考来源

  1. 《明史·流贼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七十二营”是明末农民起义中的重要军事组织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七十二营”指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荥阳大会的农民起义军各部。这一名称源自《明史·流贼传·李自成》的记载,当时十三家起义军首领联合召开会议,共集结七十二支独立作战单位(即“营”)。

二、历史背景

  1. 事件时间: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起义军为应对明军围剿,在河南荥阳召开联合军事会议。
  2. 参会领袖:包括李自成、张献忠、老回回(马守应)、曹操(罗汝才)等十三家主要起义军首领。
  3. 军事意义:会议首次实现多支起义军的联合行动,标志着明末农民战争从分散转向协同作战。

三、其他历史关联

需注意“七十二营”在明代另有含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曾在河南汝州一带设七十二个军屯营,属军事驻防编制。此概念与明末起义军的“七十二营”名称相同,但时间、性质不同,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荥阳大会细节或军屯制度,可查阅《明史》及相关地方志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果白颡輲车辞屈蹴波黨援担纆诞纤大人公德柄鞮革动悸方夷釜鍑郭穴后妻化募黄琮黄稼降箕姜夔介直计庭旧故缉凶急灼科徵狂谲枯壑律藏緑文密察泯靡黏皮着骨潘县瓢泼顷顷情见力屈契洽荣庵入梓色鬼折困牲口手禀守犬疏薄树娃子死乞白赖耸慑素旆唐唐提心在口推毂驼鸡文圣雾鬙无曾纤翳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