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良方正的人。 汉 贾谊 《新书·连语》:“若材性下主也,邪人必合,贤正必远,坐而须亡耳,又不可胜忧矣。” 清 唐甄 《潜书·贱奴》:“明示以便进之门,邪曲进,贤正沮矣。”
“贤正”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贤良方正的人,强调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贤(xián):
正(zhèng):
“贤正”常用于古代文献和评价体系,强调对道德与行为的双重标准。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文史研究中常作为对历史人物品评的术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书》《潜书》等文献原文。
贤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智慧正直、聪明正直的品质。
贤字由贝部和玄部组成,分别是贝字旁和玄字头。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贤字最初来源于古代的象形字,最早的意义是光明、明亮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贤字逐渐演变为智慧、聪明之意。
在繁体字中,贤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等资料推测,古时候的贤字写法较为简化,但具体的写法无法确定。
1. 他一直以贤正的品质取悦于人。
2. 她给人的印象是贤正而又坚定。
3. 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个兼具智慧与正直的贤正之人。
贤正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
1. 贤明:智慧明亮,聪明正直。
2. 正直:道德诚实,言行端正。
3. 聪明:智力敏捷,反应灵敏。
与贤正近义的词语有:
1. 大智:指极其聪明、聪慧。
2. 善良:指心地纯正、为人好。
3. 正直:指为人坦诚、无欺瞒的品质。
与贤正反义的词语有:
1. 愚蠢:指愚笨,不聪明。
2. 狡猾:指狡诈,不正直。
3. 邪恶:指心地邪恶,用心不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