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三本的意思、礼三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三本的解释

谓天地、先祖、君师为礼之三本。本,根本。《大戴礼记·礼三本》:“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礼三本”是中国古代礼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源自儒家经典,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礼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三者作为礼的根本依据。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荀子·礼论》和《大戴礼记》,强调这三者是维系社会秩序与伦理的基础。

二、具体内涵

  1. 天地之本
    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源。《荀子》提到“天地者,生之本也”,认为没有天地则生命无从存在,因此礼需“上事天,下事地”,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2. 先祖之本
    祖先是宗族延续的源头(“先祖者,类之本也”)。通过祭祖仪式,强化家族纽带与文化传承,体现“尊先祖”的伦理要求。

  3. 君师之本
    君师(君主与师长)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君师者,治之本也”)。尊崇君师代表对权威与教化的重视,以维护国家秩序。

三、历史意义

礼三本思想贯通了天道与人道,古代通过祭天、祭祖、祭圣人的仪式实践这一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如《史记·礼书》所言,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无安人”。

四、现代启示

尽管传统祭祀形式逐渐淡化,但其内核——敬畏自然、重视传承、尊重秩序——仍对现代社会具有伦理参考价值。

注: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荀子·礼论》或《大戴礼记》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礼三本》的意思

《礼三本》(lǐ sān běn)是指《周礼》、《礼记》和《仪礼》,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涵盖了礼仪和礼制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笔画

《礼三本》的拆分部首是“礻”和“本”,其中“礻”是一个独立的部首。它的五笔画是:一、㇆、㇛、一、一。

来源

《礼三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周礼是周朝时期的一部官制法典,礼记是孔子及其学派对周礼的解释和注释,而仪礼则是描述官员任命和礼仪乐舞的仪式的文献。后来,这三部分内容被整理编纂成《礼三本》。

繁体

《禮三本》

古时候汉字写法

《礼三本》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一致。

例句

在周代,人们遵循《礼三本》中规定的礼仪进行各种典礼活动。

组词

礼制、礼仪、礼节、礼貌、礼仪之邦

近义词

礼乐、典范、法则

反义词

无礼、不守规矩、草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