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顾性命的盗贼。《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於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2).引申为敢死的勇士。《尉缭子·制谈》:“听臣之术,足使三军之众为一死贼,莫敢当其前,莫敢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
(3).佛教语。指死亡。《百喻经·地得金钱喻》:“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死贼”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不顾性命的盗贼
指极端凶悍、不怕死的强盗。
《吴子·励士》中记载:“今使一死贼伏於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视狼顾”,形容这类盗贼的威胁性极强,甚至能震慑众人。
敢死的勇士
引申为军队中不畏牺牲的精锐士兵。
《尉缭子·制谈》提到,通过特定训练可使军队“为一死贼”,具备以一敌百的战斗力。
佛教中的“死亡”隐喻
佛教经典《百喻经》用“死贼”比喻死亡的无常,如“不觉死贼至”,强调死亡会突然降临,警示世人勿沉溺享乐。
补充说明
《死贼》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品行恶劣、行为不端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小偷、盗贼、骗子等各种犯罪分子,或者用来形容一个极其讨厌、可恶的人。
《死贼》这个词包含了2个字,其中"死"是四声词的第三声,由"一"和"歹"组成,而"贼"是四声词的第四声,由"贝"和"贝"组成。拆分部首为"ㄚ阝罕"以及"ㄦ、具"。
《死贼》起源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口语,其实际使用不仅限于贬义,有时也会作为一种调侃、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在繁体中文中,《死贼》的写法为《死賊》。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存在差异。关于《死贼》这个词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一般使用的是象形字"欠"和"贝"。
1. 这个人连偷带骗,简直是个《死贼》。
2. 那个小偷被抓住后,真是活该被人骂个《死贼》。
组词:死小偷、死贼娃、死贼头
近义词:歹徒、无赖、恶棍
反义词:好人、善良、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