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朝集使的意思、朝集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朝集使的解释

汉 代,各郡每年遣使进京报告郡政及财经情况,称为上计吏。后世袭 汉 制,改称朝集使。《旧唐书·太宗纪下》:“ 贞观 五年正月癸未,朝集使请封禪。”《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帝谓诸州朝集使曰:‘ 房恭懿 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卿等宜师范之。’” 胡三省 注:“《隋志》:每元会,诸州悉遣使赴京师朝集,谓之朝集使。”参阅 宋 王应麟 《汉志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朝集使是古代中国职官名,特指唐代由地方州郡定期派遣至都城长安参与中央政务汇报及仪典的官员。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行政汇报:每年秋冬之际,各州朝集使需携带地方户籍、赋税、司法等文书入京,向尚书省汇报年度政绩(来源:《旧唐书·职官志》)。
  2. 政策传递:朝集使需将中央颁布的律令、诏书带回地方,并监督实施,成为中央与地方行政衔接的纽带(来源:《唐六典·尚书都省》)。
  3. 仪典参与:元日、冬至等重大朝会时,朝集使需按品级列班,与京官共同完成贺仪,彰显国家统一秩序(来源:《通典·礼典》)。

该职官制度始于唐高祖时期,废止于玄宗开元后期,是唐代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其名称中“朝”指代朝廷,“集”意为汇聚,“使”则为临时差遣职务,整体凸显了地方官员定期入朝的核心职能。

网络扩展解释

“朝集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或使者称谓,主要用于地方向中央汇报政务及财政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朝集使源于汉代“上计吏”制度,即各郡每年派遣使者进京,向朝廷报告地方政绩、财政收支等。后世(如唐代)沿袭此制,改称“朝集使”。

2.职能与作用

3.历史实例

4.制度演变

汉代“上计吏”侧重经济汇报,唐代“朝集使”职能更综合,兼具监察与政策协调功能。宋代后类似职能逐渐被其他官职替代。


以上内容综合了唐代史书、宋代文献及现代考证,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可查阅《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摆制百濯香板笏笔伐口诛跛瘫儃伫晨凫臣仆冲塌充厌牀屋出其不虞法典发歪风窦桴栰辅圣归棹股权公司皓簳黑云横烈华要回波舞慧雨火食监纪竟尔锦缋禁塞九级浮图绝后光前峻险魁闳苦际栏干眇指攮子谱气亲和力邱虚却老去故纳新入室受之有愧顺明倘来逃移铜铺推延往代窝心脚乌金闲安详僵香衖香亭显谏校联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