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钱基博 《辛亥江南光复实录》:“枵腹从公,人情所难,职不分文武,阶无问大小,上自都督,下至走卒,一律日支钱二百五十文,以供饭食,同甘共苦,以底于成功;而后酌量经帑,制定薪津,亦先忧后乐也。”
(2).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语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歟!”《宋史·范仲淹传论》:“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其(指 范仲淹 )先忧后乐之义,前人所未发。” 潘飞声 《壬子新岁作》诗:“先忧后乐何人识? 老阮 狂来酒正中。”
“先忧后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成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出处与渊源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刘向《说苑·谈丛》中的“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世者后忧”,但真正广为人知是源于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通过这一表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百姓紧密联系,成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体现。
二、核心含义
三、语法与用法
四、历史影响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被历代文人推崇,如明代王鏊评价其为“前人所未发”,宋代史书《宋史》更称其“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成语至今仍被用于倡导公仆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五、近义与关联
此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责任担当的推崇,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历史评述,可参考《岳阳楼记》及相关史学文献。
"先忧后乐"是一个成语,意为先担忧、后开心。它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先"和"忧","先"部表示先行、在前,"忧"部表示担忧、忧虑。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该成语来源于《晋书·卷四十六·毛宝传》:“宝字一,姓毛名宝。初志行军,常应重兵。后以意疑,甚为内忧。”这是说毛宝初次军旅行动时,常常遭遇重兵,后来由于心情不安,内心充满忧虑。从而形成了"先忧后乐"这个成语。
在繁体字中,"先忧后乐"的写法为「先憂後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先忧后乐"的写法并无太大变化,依旧是先写"先"字,再写"忧"字和"后"字,最后写"乐"字。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在考试前一直忧心忡忡,但考完后发现自己的成绩出奇的好,这真是个先忧后乐的故事。
与"先忧后乐"相关的词语有:
组词: 先忧后乐、先忧后乐的心情、先忧后乐的经历;
近义词:先苦后甜、明哲保身、吃苦耐劳;
反义词:先乐后忧、先甜后苦、掉以轻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