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头画角的意思、描头画角的详细解释
描头画角的解释
刻意模仿。喻毫无新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阮亭 之意,必欲其描头画角若 明 七子,而后谓之窥盛 唐 乎?”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金岱峰诗》:“ 秀水 金岱峯 教授 衍宗 ,诗沉著清老,无描头画角习气。” 鲁迅 《集外集拾遗·<静静的顿河>后记》:“然而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角,宛转抑扬的恶习。”
词语分解
- 描的解释 描 á 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写。描叙。描述。描红。描画。描状。描摹。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画角的解释 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诗:“城
专业解析
"描头画角"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刻意模仿外在形式而缺乏内在创造,强调机械照搬、拘泥于细节却失去神韵或本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绘画领域):原指绘画时过分专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头)和刻画细微的棱角(角),追求形似而忽略整体气韵和意境的表达。这种画法往往显得呆板、匠气,缺乏艺术感染力。
- 引申义(普遍用法):泛指在文学创作、艺术表现、工作方法乃至为人处世中,只知生硬地模仿表面的形式、规矩或细节,而不懂得抓住精髓、灵活变通或进行真正的创新。其结果往往是作品或行为显得矫揉造作、缺乏生气、流于形式主义。
二、用法与语境
- 批评创作僵化:常用于批评文艺作品(如文章、绘画、设计)过于拘泥成法、模仿痕迹过重、缺乏原创性和生命力。例如:“他的文章虽辞藻华丽,但不过是描头画角,缺乏真情实感。”(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引申)
- 讽刺做事刻板:也可用于形容做事过于讲究形式、死守条条框框,不知变通,导致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例如:“处理问题要抓住关键,不能只在细枝末节上描头画角。”(据语言实际应用归纳)
- 感情色彩: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表达对机械模仿、形式主义、缺乏创造力的不满和批评。
三、权威参考释义
-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227页):对“描头画角”的释义明确指向刻意模拟,力求形似而忽略神韵,多用于贬义语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09页):释义强调其比喻义,指“刻意模仿,过分雕琢,显得呆板不自然”。
- 文学批评实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305页)中曾用此语批评某些拟古诗文只知摹仿古人腔调字句,未能得其精神。
“描头画角”生动地刻画了一种只重表面形式、忽略内在实质的创作或行为方式,其核心在于刻意模仿、拘泥细节、缺乏创造力和神韵。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倡导在艺术创作和实际工作中追求神形兼备、勇于创新。
网络扩展解释
“描头画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iáo tóu huà jiǎo,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比喻刻意模仿他人,缺乏创新,含贬义。例如鲁迅曾批评旧文人的写作“绝无描头画角、宛转抑扬的恶习”(《集外集拾遗》)。
2.出处与背景
源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阮亭之意,必欲其描头画角若明七子,而后谓之窥盛唐乎?”。此句讽刺当时文人机械模仿明代“前七子”的文风,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定语。
- 近义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 反义词:别出心裁、独辟蹊径。
- 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描写细致入微”,但这一用法较少见,可能与语境或误读有关。
4.示例扩展
- 创作中若一味描头画角,作品便失去灵魂。
- 当代艺术强调创新,反对描头画角的模仿。
该成语主要用于批评缺乏独立性的模仿行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随园诗话》及鲁迅相关评述。
别人正在浏览...
阿凡达騃蹇百不失一白茸茸百障报板迸跃鳖令不彻蝉灵子澄穆吃口令处石倒退大松博文度活顿递峰会割舍钩栏贵善含香署河曲晖声火海刀山假继监阅嘄蟧解战九皋禽捐身徇义口齿料敌塔李卜克内西里閈历井扪天柳翠鸾困凤慵面阔南隆奴官凭身嫔御批评破没千万寿倾駴清暀日前日中则昃褥套骚携勝妙升廕寿酒瓦盆围猎销隳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