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帖的意思、县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帖的解释

县府文书。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崔侍郎钱舍人》诗:“纳租看县帖,输粟问军仓。” 唐 顾况 《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帖(xiàn tiě)是古代中国县级行政机构发布的一种官方文书形式,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1. 词源与构词 该词由"县"(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和"帖"(文书、通告)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官方文献记录。《吏学指南·公式》载:"县帖者,署事者也",表明其作为县级官府行政文书的性质。

  2. 行政功能 县帖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用于传达政令、征调赋役等行政事务。明代《大明律·户律》记载:"凡差役赋税,皆凭县帖施行",说明其作为基层治理工具的具体应用形态。清代《六部成语注解》更明确指出其文书格式须"钤盖县印"方为有效。

  3. 文书形制 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考证,县帖包含正文、签发日期、主事官吏署名等要素,采用竖式排版,按不同行政用途可分为"催科帖""勾摄帖""晓谕帖"等类别。现存明代徽州文书档案中可见实物样本。

网络扩展解释

“县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1. 县府文书(主要含义)
    指古代县衙发布的官方文书或通知,常见于唐代文献。例如:

    • 唐代白居易在《渭村退居寄崔侍郎钱舍人》中写道:“纳租看县帖,输粟问军仓”,描述农民依照县衙文书缴纳租粮的场景。
    • 顾况的《田家》诗提到:“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反映县帖作为征召村民的官方凭证。
  2. 书法字帖(较少见)
    部分字典(如、2)提到“县帖”指书法练习用的字帖或碑帖,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帖”字单独含义的延伸解读。


建议:若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建议以“县府文书”为主流解释,并参考唐代诗文例证;若涉及书法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确认。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辨核鼻息如雷波累长妾成败承构打火刀打前站电镀趸批二宋返返奉扬干渴泓邃街冲解阸兢惕金水集体户絶灭扣留老有所终连绪涟猗敛衣沦铺目击者狃狎纽约大学千金买赋青雕侵主求志达道瑟调琴弄讪搭搭地神乎摄悟摄知石浮尸乡翁实业受俘守恒衰老说不去死身分送解台斗讨掩条悉完办僞客逶夷暡叆相是乡邮员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