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詈词。 元 代俗语。犹言死相、死样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乔嘴脸、腌躯老、死身分,少不得有家难奔。”
“死身分”是元代俗语中的詈词(即骂人的话),意为“死相”“死样子”,多用于形容人举止或外貌令人生厌。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该词由“死”与“身分”组合而成,其中“身分”指人的姿态、模样,整体带有强烈贬义,强调对他人形象或行为的厌恶,类似现代口语中的“死德行”“死样”等表达。
文学出处
该词可见于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乔嘴脸、腌躯老、死身分,少不得有家难奔。”此处通过一连串贬义词(如“乔嘴脸”指做作的嘴脸,“腌躯老”指肮脏的身体)强化对人物的讽刺。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元代戏曲或口语中,表达对他人外貌、举止的极度不满,带有市井俚语色彩。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仅存于方言或古典文献研究领域。
注意点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易引发歧义(可能被误解为“死亡的身份”),建议仅在研究古典文学或特定方言时参考,日常交流需谨慎使用。
《死身分》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姓氏”。它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家族、血统和身份特征。
《死身分》的部首是“冫”,是“冰”字的上半部分。
《死身分》总共有15个笔画,分别是:“歹”字的七画加上“大”字的四画和“分”字的四画。
《死身分》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字经》和《说文解字》,起源于古代的汉字系统。
《死身分》的繁体字为“死身份”。
古时候,《死身分》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已经统一了字形,使得写法更加规范和统一。
1. 他的《死身分》是李姓,可以追溯到唐朝。
2. 我们都注重家族的《死身分》,尊重祖先的身份和血脉。
1. 死命分 (sǐ mìng fēn): 指人命运的命运。
2. 身分证 (shēn fēn zhèng): 身份证。
1. 姓氏 (xìng shì)
2. 族谱 (zú pǔ)
3. 家谱 (jiā pǔ)
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