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视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纪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
“兢惕”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 tì,意为戒惧、谨慎小心,常用于形容因敬畏或责任感而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现代多用于强调对职责、道德或风险的严肃态度,如:“管理者需时刻保持兢惕之心,避免决策失误。”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工具。
兢惕(jīng tì)是一个多音字词,可以分为两个部首:八和心。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说文解字》中解释兢为谨慎,勤勉,戒惧,而解释惕为警惕、战栗。兢惕的意思是“小心谨慎,警惕戒备”,形容对事物足够重视、畏惧和小心的心态。
兢惕源自《论语·学而篇》:“兢兢业业”,意为认真而勤奋地工作,努力进取。后来兢惕逐渐演变成对事物保持警惕和提起警觉。
在繁体字中,兢惕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它们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由八和心两个部首组成。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兢惕作为一个常用词汇,其字形和结构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例句:
1. 他从小对学业兢兢业业,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2. 在面对挑战时,要时刻保持兢惕的心态,不放松警觉。
组词:警惕、戒惧、谨慎、小心、畏惧、重视。
近义词:警觉、谨慎、小心、戒备。
反义词:大意、放松、漫不经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