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昆吾刀的意思、昆吾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昆吾刀的解释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 周穆王 时, 西胡 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劒之所出,从 流州 来。”《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世谓古玉,皆昆吾刀刻,不尽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昆吾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兵利器,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典籍记载作如下阐释:


一、词源释义

“昆吾”本指山名或古国名,后演变为特定金属及刀具的代称。据《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此处“锟铻”即“昆吾”,指一种可削玉如泥的宝刀(来源:《列子》)。

二、器物特征

  1. 材质特殊

    昆吾刀以“昆吾石”冶炼而成。《山海经·中山经》提及“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脂”(来源:《山海经》郭璞注)。其材质被后世考证为高硬度合金,或与陨铁相关。

  2. 功能神异

    古代文献强调其削玉能力。汉代《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切玉如切泥”(来源:《海内十洲记》),印证其超越凡铁的锋利特性,成为玉雕工艺中的传奇工具。

三、文化象征

昆吾刀在传统文化中兼具“神兵”与“巧技”双重意象:


四、典故佐证

《吕氏春秋》以“昆吾之金”喻事物精纯(来源:《吕氏春秋·精通》),而曹植《宝刀赋》“昆吾玉锷,陆断犀象”更将其神化(来源:《曹子建集》),印证其文化符号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昆吾刀”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义与起源

昆吾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刀,最早见于汉代《海内十洲记》。据记载,周穆王时期,西域部落(“西胡”)曾进献一把名为“昆吾割玉刀”的宝刀,其特点是“刀长一尺,切玉如切泥”。刀名源自昆吾山,此山以产赤铜著称,矿石冶炼后制成的兵器异常锋利(《山海经》中亦有提及昆吾山赤铜的记载)。


二、功能与象征

  1. 切玉功能:昆吾刀最著名的特性是能轻易切割玉石,被视为“刻玉神器”,甚至有“刻玉须用昆吾刀”的说法。
  2. 文化象征:在古代文学中,昆吾刀常被用来比喻极致锋利或超凡技艺,如清代诗词中形容“快如并剪,锐如昆刀”。

三、现代考证

尽管古籍记载昆吾刀锋利无比,但现代研究认为其可能为传说或夸张描述。部分学者推测,昆吾刀或是镶嵌金刚石颗粒的雕刻工具(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刻玉),而非真实存在的金属刀具。另有观点指出,昆吾刀作为玉雕工具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玉器加工技术的神化想象。


四、相关争议

《海内十洲记》本身被归为志怪小说,史料价值有限。部分文献如《山海经》虽提及昆吾山赤铜,但未直接关联刀具,因此昆吾刀的真实性仍存疑。


昆吾刀是融合神话与工艺史的符号化存在,既承载了古代对兵器和玉雕技术的想象,也反映了文化交流(如西域与中原的互动)。

别人正在浏览...

阿平白文印爆趠宝训比翼齐飞不言宸眷笞箠叱干赤口烧城穿綳楚罗春秀带胯达幽打竹簇丁户洞神恶叉白赖二进制发言权烽炉子风望过省黄貂翦覆简濇僬眇骄熙饥不欲食金眸距度星孔口愧忏来手泪天泪地乐邹裂绝陵猎蔓草难除迷坠木食千古不磨傔力清舒器人蝤蛴日暮道远殇宫删节膻腥稍绿少敍神鬼莫测谥名试日疏封佃器雾鬓风鬟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