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三从的意思、四德三从的详细解释
四德三从的解释
即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词语分解
- 四德的解释 封建礼教指妇女应尊从的四种德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详细解释.指《易》“乾”卦元、亨、利、贞四德。《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 三从的解释 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汉 班固 《 * 通·爵》:“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
专业解析
"四德三从"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体系中对女性行为规范的总结,由"三从"和"四德"两部分构成。该概念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典籍,经汉代《女诫》系统化后成为封建社会女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四德释义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包含:
- 妇德:指女性应具备的贞顺品德,包含守节操、重礼仪等要求
- 妇言:强调言语得体,不恶言、不争辩的说话规范
- 妇容:要求仪容整洁端庄,包含服饰装扮和日常举止
- 妇功:掌握纺织、烹饪、祭祀等家庭事务技能
二、三从解析
"三从"记载于《仪礼·丧服》,具体指:
- 未嫁从父:未婚女性需服从父亲管理
- 既嫁从夫:婚后以丈夫为生活中心
- 夫死从子:丈夫去世后需听从儿子安排
学术溯源
该理论体系经班固《白虎通义》哲学化论证,宋代司马光《家范》将其发展为系统化的女教理论。现代学者彭林在《礼乐人生》中指出,这些规范本质是父权制下的性别角色分工制度。
现代认知
性别研究专家李贞德在《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强调,这些规范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结构特征,也包含着对女性主体性的压制。当前学界普遍将其视为研究传统性别文化的重要标本。
(文献来源:1.《周礼》中华书局点校本;2.《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3.《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4.彭林《礼乐人生》中华书局;5.李贞德《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四德三从”是“三从四德”的另一种表述形式,指中国古代对妇女行为规范的礼教标准,由“三从”和“四德”两部分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 三从:妇女在不同人生阶段需服从的男性亲属,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 四德:妇女需具备的四种品德与能力,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具体内涵
-
三从(辅佐性义务):
- 未嫁从父:未婚时接受父亲教导,辅助家庭事务。
- 既嫁从夫:婚后协助丈夫持家,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夫死从子:丈夫去世后,辅助儿子成长并尊重其成年后的决策。
-
四德(品德与能力要求):
- 妇德:品德端正,恪守伦理。
- 妇言:言辞得体,不搬弄是非。
- 妇容:仪态端庄,衣着整洁。
- 妇功:擅长家务与女红,勤俭持家。
三、历史背景
- 起源:最早见于周代《仪礼·丧服》与《周礼·天官》,原为贵族妇女教育内容。
- 演变:汉代后逐渐成为全社会妇女的行为规范,强化男权社会结构。
四、现代视角
- 批判性认知:近代以来被视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工具。
- 语义辨析:部分学者指出“从”字本义更接近“辅助”而非绝对服从,但实践中常被曲解为无条件顺从。
提示: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批判性讨论,当代社会已形成新的性别平等观念。如需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现代演变,可查阅《仪礼》《周礼》或相关社会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拔罐子拔赵旗秉笔太监参商之虞长薄重霄绌臣春蚓秋蛇大序店面锻脩躲让法镜纺纑分店丰明公库灌钢馆陶园孤驹架空桀誖积敛兢悸眷存举石锁抗尘勒紧裤带力尽零栗六联墨林墨面母牛内理内传柠檬凭引琴心剑胆亲重驱龄茙葵散汉声影神经过敏谇诟太王滕王阁天球田舍奴偷窳忘命瓦查尿溺吾俦详注仙化筱簵之箭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