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纳使的意思、献纳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纳使的解释

唐 时匦院主持人,专管臣民书奏之官。原称匦使。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武后 时,投匭者或不陈事,而谩以嘲戏之言。乃置使閲其书奏…… 明皇 以‘匭’字声似鬼,改‘匭使’为‘献纳使’。 乾元 初,復其旧名。” 唐 杜甫 有《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参见“ 匭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纳使是中国古代职官名称,特指唐代设置的临时性财政官员,主要负责地方赋税征收与贡物管理。其职能包含两个核心维度:一是“献”即代朝廷接收地方进献的物资,二是“纳”即统筹赋税征缴事宜,故《唐代职官考》将其定义为“掌赋敛、贡献之专使”。

该官职常见于唐玄宗至德宗时期,多由御史台官员兼任,具有监察与财政双重属性。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年间为筹措军费,朝廷“遣御史分道充献纳使,督课钱帛”,体现出战时财政管理的特殊需求。至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后,随着中央财政体系改革,献纳使逐渐被度支使、盐铁使等常设官职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献纳使是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管理臣民上书事务。以下是综合解释:

  1. 职能与机构归属
    献纳使为唐代匦院(专管投书申诉的机构)的主持人,负责审阅臣民通过“匦”(铜制投书箱)提交的奏章,确保内容符合规范。武则天时期曾因投书内容混杂戏谑之言,增设此职以加强审核。

  2. 名称演变
    该官职原名“匦使”,因唐玄宗认为“匦”字发音类似“鬼”不吉利,遂更名为“献纳使”。乾元年间(758-760年)又恢复旧称。

  3. 历史记载与文学关联
    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记载了其改名缘由,杜甫在《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一诗中亦提及此职,侧面印证其存在。

  4. 职能扩展
    除审核奏章外,献纳使还可能涉及地方治理事务,如清代鲍源深所著《献纳》中提到禁鸦片等举措,但此内容可能为同名书籍的扩展记录。

需注意,上述信息主要源自古代文献片段,具体职能可能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建议结合《唐六典》《新唐书》等权威史料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八还班车半涂而废辨讹碧霞不糂裁覆冲用筹商传考出款处刑寸壤盗粜大岯娣妇东舟咄诺访垄风泵泛驾丰取奋效官式过遣鹤拓洪湖闳言高论化祝忽雷驳记牒绩优股六博鹿车緑林好汉泖塔面触民办科技默究内縴凝澌迁调切点青虹情至意尽丧祭署书四柱探综铜蠡铜省退思完善说微感蔚然文字饮芜菁无可否认相得益彰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