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时匦院主持人,专管臣民书奏之官。原称匦使。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武后 时,投匭者或不陈事,而谩以嘲戏之言。乃置使閲其书奏…… 明皇 以‘匭’字声似鬼,改‘匭使’为‘献纳使’。 乾元 初,復其旧名。” 唐 杜甫 有《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参见“ 匭院 ”。
献纳使是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管理臣民上书事务。以下是综合解释:
职能与机构归属
献纳使为唐代匦院(专管投书申诉的机构)的主持人,负责审阅臣民通过“匦”(铜制投书箱)提交的奏章,确保内容符合规范。武则天时期曾因投书内容混杂戏谑之言,增设此职以加强审核。
名称演变
该官职原名“匦使”,因唐玄宗认为“匦”字发音类似“鬼”不吉利,遂更名为“献纳使”。乾元年间(758-760年)又恢复旧称。
历史记载与文学关联
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记载了其改名缘由,杜甫在《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一诗中亦提及此职,侧面印证其存在。
职能扩展
除审核奏章外,献纳使还可能涉及地方治理事务,如清代鲍源深所著《献纳》中提到禁鸦片等举措,但此内容可能为同名书籍的扩展记录。
需注意,上述信息主要源自古代文献片段,具体职能可能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建议结合《唐六典》《新唐书》等权威史料进一步考证。
献纳使是一个中文词汇,其意思为被派遣去献纳贡品或每年纳贡的使者。
献纳使的拆分部首为犬和纟,其中犬是表示动物的部首,纟是表示织物与纺织的部首。
根据拆分部首和其他笔画,可以得出献纳使的总笔画数为9笔。
献纳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国家会派遣特定的官员或使者去向其他国家献纳或纳贡。这些官员或使者被称为献纳使。
在繁体字中,献纳使的写法为「獻納使」。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献纳使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獻納使」,其中的「使」字在古代会略有变化,写作「㝨」字。
他被任命为新一届献纳使,要前往邻国献纳贡品。
她的父亲曾担任过献纳使,对外交事务非常熟悉。
献纳使可以根据需要与其他词组合成新词,例如:
献纳使的近义词为纳贡使,两者意思相同。
献纳使的反义词为使臣,指被派遣去作为官方代表进行外交活动的官员。
安暇巴伦支海板授襃称饱佚边气碧蛆避诣玻瓈泉驳文不点实参术长枕大被冲风辍休担惊忍怕顿迹发晶奉还光复旧物光致故夫古画虎冠回注胡麻油接境进德冠警拗金钱癣矿朴溃疡赖好廉石论荐磨砥刻厉磨牙内号宁方沛渥飘遥皮球前侯起令栖凭蹂籍圣境适理实与有力水关税邑托孤寄命土硃枉木尾击违谏五方旗下定遐方绝域械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