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粜的意思、盗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粜的解释

非法出卖(粮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张鷟 为 阳县 尉日,有称架人 吕元 伪作仓督 冯忱 书,盗糶仓粮粟。”《新唐书·食货志四》:“ 两池 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那廝每不依钦定,私自加添,盗糶了仓米,乾没了官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粜(dào tiào)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盗”和“粜”两个单字构成,具有特定的法律和社会含义,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指非法出售(粮食)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字义解析

  1. 盗(dào)

    • 本义指偷窃、非法占有。《说文解字》释为“私利物也”,引申为一切违反律法的行为。
    • 在“盗粜”中强调行为的非法性,即未经官府许可或违反禁令。
  2. 粜(tiào)

    • 本义为卖出粮食,与“籴”(dí,买入粮食)相对。《说文解字》注:“出谷也。”
    • 特指粮食交易行为,常见于古代经济相关文献。

组合义:盗粜即非法售卖粮食,尤指在官府禁止粮食流通(如灾荒时期)或逃避税赋监管下的秘密交易。


二、历史语境与法律定义

盗粜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犯罪类型,常见于律法条文:


三、典型文献例证

  1. 《汉书·食货志》: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有盗粜者,没其货。”

    ——描述灾年百姓被迫卖儿卖女,而非法贩粮者被没收财产。

  2. 《明实录·嘉靖朝》:

    “近畿饥,禁盗粜米出城,犯者枷示。”

    ——反映朝廷对京城周边粮食走私的严厉管控。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盗粜”已罕用,但可引申为: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4.
  3. 中华书局编辑部. 《唐律疏议译注》[M]. 中华书局, 2017.
  4. 中国历史研究院. 《宋史食货志译注》[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需纸质文献支持,部分链接未提供;现代出版物可参考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

网络扩展解释

“盗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盗粜(dào tiào)指非法出卖粮食的行为,尤其强调违反当时法律或规定私自出售粮食。其中: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1. 唐代案例
    根据《朝野佥载》记载,唐代曾有人伪造文书盗卖官仓粮食,后被官员张鷟查处。
  2. 法律严惩
    《新唐书·食货志》提到,对盗贩粮食者按罪严惩,如“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说明古代对此类行为的刑罚极重。

三、相关词汇与成语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或特定历史背景下非法粮食交易,现代使用较少。若需研究古代经济、法律或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兵体不若缠错长鸣都尉怵慄出浴赐贡大蜡淡不剌调配雕素枫子鬼棺椁故公宏裁鸿学火烖尖言冷语角丱嶻嵯巾车之恩近郊急危机语口北剌堰累土聚沙灵响麟趾呈祥龙凤船罗袜马嵬煤砟子麪糊妙靡难卒合年夜饭逆毛鸧奴颜婢膝旁引曲证霈洽辟旋峭冷陗陿清天弃信权县伤痛拾芥市狙傞俄泰始调频收音机佻轻体查外监亡不旋踵隈壖笑疾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