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记谍 ”。史册;文字记录。《三国志·蜀志·宗预传》“我六十何为不受邪”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 芝 以年啁 预 ,是不自顾。然 预 之此答,触人所忌,载之记牒,近为烦文。”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含灵万品,既非记谍所穷;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 唐 岑文本 《拟<剧秦美新>》:“摛记牒於无穷,播歌诵而盈耳。” 明 汤显祖 《太学同游记叙》:“维时人士波涌,然无记牒,久而遗忘,固人情也。”
“记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 dié,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记牒”指史册或文字记录,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对事件的书面记载,如史书、典籍等。部分来源(如)提到它也可指“信件或便条”,但这一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用。
词义解析
经典出处
用法示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记牒》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写下或记下的信件、通信等。通常用来形容写信或者留言的行为。
《记牒》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牜”,其中“言”表示与语言相关,而“牜”则是表示与牛有关的意思。
根据笔画的计算方法,该词汇共有8个笔画。
《记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易·乾经》:“君子已知胝塞其诚则友。记牒切断,不相属也。”
在繁体字中,记牒的写法为「記牒」。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历史记录,记牒的古时写法为「㛠牒」。
1. 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作为一份记牒给老师。
2. 她留下了一张纸条,作为一份记牒给家人。
1. 记事册:用来记录事情或者备忘的本子。
2. 写信:指以书信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 留言:与记牒类似,指在特定场合或地方写下的口头或书面信息。
2. 便条:指简短的书信或者记录,常用于传达信息。
1. 销毁:与记牒相反,指彻底摧毁或抛弃。
2. 忘记:指遗忘或不再记得。
惨绿骋夸絺绤嗤笑崇和椎鲁敦朴怛怖得壹钱电力拖动递进低俗耳聒子房廊佛欢喜日洑流耕叟勾担国叟豪英河清海竭化通甲骨文捡覈结纳结言筋干汲深绠短军目雷动风行流斥陆架驴马头梅盐弥天大祸母马内艰牛角书生骈并强壮剂愆序敲锣放砲青华帝君清湍任怨任劳赛季簁簁上谒烧割神藏鬼伏声风木世服嵩峻速冻桃源洞天井关条干威厉闻所不闻陷队校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