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律尺的意思、律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律尺的解释

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以黄钟律的管长为准,以累黍为法。相传 黄帝 命 伶伦 造律之尺,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共计八十一分为一尺,是为律尺。以黍粒横排,则百粒为一尺,相当于纵黍八十一粒。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初, 仁宗 命 李照 改定大乐……公上疏论律尺之法。”参阅 明 朱载堉 《律吕精义·审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律尺是中国古代音律学中用于测定音高标准的重要器具,其名称源于“十二律”与度量衡的结合。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律尺特指以黄钟律管长度为基准的标准尺,主要用于校正乐器音高及规范度量单位。

从历史应用来看,律尺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礼·考工记》记载“律度量衡,以齐远近”,表明其作为统一音律与度量的国家标准工具。汉代京房创制“律尺”时,将黄钟律管长度定为九寸,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十二律管长度,形成系统的音高标准体系(来源:《中国音乐史》)。

律尺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通过调整乐器管长或弦长确定音高,例如《乐律全书》提到“律尺为制器之本,管长则声浊,短则声清”;其二,作为度量衡标准,《汉书·律历志》记载“度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说明其长度单位与实物校验的关联性(来源:国家博物馆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律尺标准随朝代更迭产生变化。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比较了汉尺与宋尺的差异,指出“今尺长于古尺,而律尺仍遵古制”,揭示古代音律标准与日常度量标准分离的现象(来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声学原理与度量制度的科学认知。

网络扩展解释

“律尺”是古代中国用于制定乐律的标准度量工具,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基本定义

律尺是以黄钟律的管长为基准制定的度尺,通过“累黍法”确定长度单位。具体方法为:将黍粒纵向排列,一粒黍的纵长定为1分,9分为1寸,81分(即9寸)为1尺,称为“纵黍律尺”。若横向排列黍粒,则100粒为一尺,相当于纵黍81粒的长度。

2.历史渊源

相传黄帝命乐官伶伦创制律尺,用于规范音律。宋代文献记载,李照曾受命改定大乐,涉及律尺的调整,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中提及此事。明代朱载堉的《律吕精义·审度》进一步考证了其原理。

3.功能与应用

律尺不仅是度量工具,更是古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标准,用于校准乐器音高、统一音律体系。其长度与黄钟律管(十二律之首)的管长直接关联,体现了“以度审声”的声学原理。

4.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律尺”偶被引申为“严守规范、公正不偏”的象征(如成语用法),但此义项多见于非权威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律尺是融合度量与音律的古代标准器,反映了中国早期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数学原理或历史争议,可参考《律吕精义》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訇罢瘠迸走才则阐谐尘缨穿彻处处炊烝从人促狭雕鷄定令杜门不出敦悦防洪渠返魂香伏袭刚卤给使归计鬼哭神惊裹革黄鲴鱼黄牛峡叫謼几不欲生寄调阱阬经筭峻巘矩阵元匡襄匡政懒猴拉齐雷兽良工苦心炼句论行路用猛力牧儿凝简奴隶跑狗啓拆青气曲平散木山公倒载松盖俗例铁牀頽缺退人五石乌油翔踊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