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结盟时杀牲歃血以向神立誓表诚。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王书》:“若彼鬼神有知,寧可斯背;鬼神无知,何用盟歃。” 唐 杜甫 《草堂》诗:“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麤。” 唐 权德舆 《读<穀梁传>》诗之一:“羣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草草十数人,盟歃起里閭。”
“盟歃”是古代结盟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指通过杀牲歃血向神明立誓以示诚信的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盟”的含义
指通过特定仪式缔结誓约,常见于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的联合。其本义源于甲骨文中的祭祀场景:主盟者执牛耳,割牲取血,歃血为誓()。
“歃”的含义
特指饮血或用牲畜血涂口的行为。《说文解字》解释为“歠也”,即饮血,如“歃血为盟”即嘴唇涂抹或微饮牲血以示诚意()。
古代盟誓仪式中,“盟歃”包含两个步骤: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
“盟歃”不仅是仪式,更体现古代社会对信用体系的重视,通过神灵监督强化契约精神。现代汉语中,“盟”仍保留“联盟”“盟友”等衍生词,而“歃”已较少单独使用。
《盟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结盟、宣誓合作的仪式。一般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团体或个人,通过盟誓、宣誓等方式表达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信任。
《盟歃》由“皿”和“术”两个部首组成,共计17个笔画。
《盟歃》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盟”一词的含义源自“盛酒筵席,祷告天地神灵,效忠诚意”的行动,而“歃”则指的是“喝酒”的仪式。这个词汇经历了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义项。
在繁体字中,盟、歃这两个字保持不变,仍然用来表示合作和宣誓的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资料记载,《盟歃》的古时写法为: 盟:⿻皿禺 歃:⿱欠可
1. 他们两个盟歃后,合作无间,一起做了很多大事。
2. 他们通过盟歃,决定共同对抗外部威胁。
3. 新公司成立时,所有员工都参与了盟歃的仪式,以展示彼此之间的忠诚和团队精神。
1. 盟约:表示各方间达成的合作、协议或约定。
2. 歃血为盟:比喻通过流血宣誓的方式表达彼此之间的忠诚和决心。
1. 宣誓:表示公开宣布自己的决心、信念或立场。
2. 结盟:指不同团体或个人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追求共同利益。
破盟:指违背盟约、背叛信任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