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塾的意思、乡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塾的解释

[private village school] 古代乡间学堂

详细解释

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南朝 梁 任昉 《齐明帝谥议》:“巖廊有搢绅之谈,乡塾无横议之士。”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朔六日》:“ 明 时乡塾,正月朔六日开馆,十二月二十四日解馆。”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学之大小各有次第,乡塾散置民间,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塾,是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设立在乡村基层的教育场所。它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基础而重要的角色,主要面向乡村子弟进行启蒙教育和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

详细释义:

  1. 本义与场所:

    • 乡塾指的就是设立在乡村(乡里)的学校。它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如府学、州学、县学)体系之外,最基层、最普遍的教育机构。其规模通常较小,设施也相对简陋,常设在祠堂、庙宇或塾师家中。它构成了传统社会“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这一教育层级中的最基础环节(“塾”)。
  2. 教学内容与对象:

    • 乡塾主要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招收的学生多为本乡本土的儿童和少年(童蒙)。教学内容以识字写字(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础伦理道德(如《弟子规》)、儒家经典初步(如《论语》、《孟子》选读)以及简单的算术、历史常识为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子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灌输封建伦理纲常、为将来可能的科举考试或从事农商活动打下初步基础。
  3. 教师与性质:

    • 乡塾的教师通常被称为“塾师”、“先生”或“西席”。他们多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的读书人,或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乡绅、退休官员等。乡塾的兴办形式多样,有由宗族设立的“族塾”,由乡绅富户出资设立的“义塾”(免费或低收费),也有塾师自行设馆招收学生的“私塾”(收取一定束脩)。因此,乡塾兼具一定的民间自发和社区公益性质。
  4. 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 乡塾是维系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文化传承、普及基础教育和选拔人才(为科举输送初级人才)的重要基石。它对于传播儒家思想、维系地方伦理秩序、提升民众(尤其是乡村子弟)的文化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其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作为最贴近广大民众的教育形式,乡塾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面貌和基层治理结构。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乡塾(拼音:xiāng shú,注音:ㄒㄧㄤ ㄕㄨˊ)是中国古代乡村教育的重要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乡塾指旧时乡间设立的私塾,由有学问的先生主持,主要面向乡村学生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礼仪等。其性质为地方性教育机构,常由地方官或民间集资管理。

  2. 历史背景
    乡塾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并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南朝梁任昉《齐明帝谥议》提到“乡塾无横议之士”,说明其早期已存在。清代俞樾记载,明代乡塾通常在正月开馆、腊月解馆,形成固定学制。

  3. 教学内容与社会作用
    除基础文化教育外,乡塾还注重道德与人生哲学的传授,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到,乡塾为贫家子弟而设,具有普及教育的功能。

  4. 文献例证
    相关记载可见于多部古籍,如清代郑观应强调乡塾“散置民间”,清代俞樾描述其学制安排,均体现其历史地位。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引用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盛世危言》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绷巴吊拷标雄偪促弊端擘兰博延仓头策事差池程位齿躐槌毁丹谷大帐地震烈度锻脩遘奸轨纳裹腰海会荷包晃烂瑚琏贱地践修解剑拜仇锦缋吉问亏紊蜫蚑廓恢鹿胶论谕麋台牛骥同皁葩华爬梳辟支小乘青龙疏曲尽溶溶滟滟襦袴謡三尺之木三达善男善女烧纸马是百的十番鼓失涕时形水正丝妇铜簧痛决讬书拓绪猥诸侯乌苏里江下节贤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