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支小乘的意思、辟支小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支小乘的解释

佛教语。即辟支佛乘。因其并无师承,独自悟道,未能达到无上觉悟的法界而成佛,故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佛以救度众生为本,吾每静脩洞中,固是正果。但只独善其身,便是辟支小乘。”亦称“ 辟支下乘 ”。 清 蒋士铨 《空谷香·心梦》:“犹坠辟支下乘,不能见如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支小乘,是佛教术语,特指佛教修行途径中的“辟支佛乘”,属于小乘佛教(Hīnayāna)范畴。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辟支”与“小乘”两部分进行理解:

  1. 辟支 (Pratyekabuddha):

    • 词义: “辟支”是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简称,意译为“缘觉”或“独觉”。
    • 指代对象: 指一类修行者。他们不依赖佛陀的直接教导(“无师自悟”),而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飞花落叶、十二因缘流转)或凭借宿世积累的善根智慧,独自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起性空),从而证得涅槃解脱。
    • 特点: 这类修行者注重个人解脱,通常选择远离人群、独居静修(“乐独善寂”),觉悟后也不主动向他人说法弘教。他们的觉悟境界高于声闻乘(听闻佛陀说法而觉悟者),但低于追求佛果、普度众生的大乘菩萨。
  2. 小乘 (Hīnayāna):

    • 词义: “小乘”原意是“小的车乘”或“低等的路径”。这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对早期佛教(主要追求个人解脱的部派佛教)的一种称呼,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自称则多称“上座部”)。
    • 核心目标: 小乘的核心目标是追求个人的解脱(阿罗汉果位),脱离生死轮回(涅槃),侧重于“自利”。
    • 包含范围: 小乘佛教主要包括两大修行路径:
      • 声闻乘 (Śrāvakayāna): 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四圣谛、八正道等)而觉悟。
      • 辟支佛乘 (Pratyekabuddhayāna): 即“辟支乘”,如上所述,通过独自观察缘起而觉悟。
  3. 辟支小乘:

    • 合义: “辟支小乘”即指“辟支佛乘”,是归属于小乘佛教体系的一种修行路径。它强调修行者依靠自力,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独自觉悟证果(辟支佛果),最终目标同样是个人解脱,属于小乘的范畴。
    • 地位: 在小乘内部,辟支佛被认为智慧与觉悟的境界高于声闻阿罗汉,因为他们无需佛陀亲授也能悟道。然而,在大乘佛教看来,辟支佛乘与声闻乘一样,都只注重自利,缺乏广度众生的大悲心,因此统称为“小乘”,其果位(辟支佛果、阿罗汉果)被视为不究竟,最终仍需回小向大,趋向佛道。

“辟支小乘”指佛教中通过独自观察缘起法理(如十二因缘)而觉悟、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路径(辟支佛乘),它属于小乘佛教体系。其修行者(辟支佛/缘觉/独觉)的特点是自力觉悟、不依赖师教、注重独修、觉悟后不主动说法,其智慧境界在小乘内部被认为高于声闻乘,但在大乘佛教看来仍非终极目标。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辟支小乘”是佛教术语,读音为pì zhī xiǎo chéng。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佛教中的“辟支佛乘”,属于小乘佛教的一种修行路径。其核心特点是修行者通过独自悟道(无师承)达到一定觉悟,但因未能实现“无上觉悟”,故未能成佛。


分点解析

  1. 佛教背景
    辟支小乘与“辟支佛”(又称“缘觉”)相关,这类修行者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十二因缘)独自觉悟,但缺乏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目标。

  2. 核心特点

    • 无师自悟:不依赖佛陀或他人教导,仅凭自身修行。
    • 独善其身:注重个人解脱,而非救度众生,因此被归为“小乘”。
  3. 与大乘的区别
    大乘佛教强调“自觉觉他”,而辟支小乘因缺乏利他精神,被视为较低层次的修行法门。

  4. 文学例证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提到:“但只独善其身,便是辟支小乘”,说明这一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其他名称

亦称“辟支下乘”,进一步体现其在佛教体系中的定位。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佛教经典或相关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珉败缺表解笔陡才緼苍神场面人醋劲儿打旋旋丁帘鹗驻分管风云坟壤高压楔光烫鬼丹贵满袿衣豪诞涸泽之精怀任毁悴回周家婢浇愁郊郛几诃进猛鸡桑籍甚酒太公疾殃苴杖老况劳之乐郊良游炼师令达嫠人理顺蛮攀五经民公沤沫槿艳潘菽瓢泼大雨青芒履阙落屈佐入庠上愬率由旧章戍卫孙枝搨子天烖屠钓委顺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