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论的意思、乡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论的解释

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晋书·卫瓘传》:“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餘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随佥事》:“﹝ 穆来辅 ﹞与 随 同戍, 随 为乡论所薄,上以其悖本,亦深恨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论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乡里社会的舆论评价或公众评议。它源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自治传统,强调地方民众对人物德行、才能的集体评判,是维系乡土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机制。以下从权威辞书与学术研究角度分层阐释:


一、核心语义与辞书释义

  1. 乡里舆论

    指基层社会(乡、村)民众对个人品行、事迹形成的公共评价。《汉语大词典》界定为:“乡里的议论;乡里的公众舆论。” 其作用在于通过集体口碑约束个体行为,如《晋书》载“乡论清议”可影响士人仕途。

  2. 人才选拔依据

    在汉魏至隋唐时期,“乡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考核基础。地方官员需参考乡论评议举荐人才,如《辞源》释义强调其作为“乡里对人物的评语”的政治功能。


二、文化制度溯源

  1. “乡评”与“清议”传统

    “乡论”常与“乡评”“清议”互通,代表非官方的道德监督体系。顾炎武《日知录》称:“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印证乡论对社会风气的矫正作用。

  2. 制度化实践:从《周礼》到科举

    《周礼·地官》记载“询万民”以定官吏升黜,可视作乡论雏形。唐宋以后,虽科举制取代荐举,但乡论仍通过地方志“人物传”等形式延续,如《苏州府志》收录“乡论所称”的孝义典范。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乡论”引申为基层民主评议机制。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发挥新乡贤作用”,强调依托乡土舆论重塑乡村治理体系,体现传统乡论精神的当代转化。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3. [清]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4. [清]李铭皖. 《苏州府志》. 光绪九年刊本.
  5. 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人民出版社, 2018.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均采用权威出版社刊行的纸质文献,未提供网页链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乡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含义和演变具有历史深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乡论”指乡里社会的民间舆论或评论,最初与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相关。乡大夫通过考核、评议乡民,推举人才。例如《礼记·王制》记载“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体现了乡论在选士中的作用。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与发展
    乡论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国人议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因素之一。西汉时期进一步发展,东汉达到鼎盛,汉魏之际则出现转折。
  2. 功能变化
    早期以人才推举为主,后扩展为乡里舆论的统称,涵盖民间褒贬、道德评价等。如《晋书》提到“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说明乡论对个人声誉的塑造作用。

三、使用场景

四、文献例证

五、相关概念

与“清议”“巷议”等词有相似性,但“乡论”更强调乡里范围的舆论,且具有制度性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中国农村研究网》对乡论与古代秩序关系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之声本科生笔橐不来梅不识得有草芥朝燕铛铛趁工驰勑尺组宠授戴目道上點燃跌蹉订卖吨公里放鞚发颜俯拾官社官邪淈尽鰝鰕豪燥黑蛇黄钻嘉靖七子搅烦嘉燕急遍解码鸡毛官篮胁料面理窟零度刘白堕龙鬼蛇神毛息面谀背毁某事七煞擅制十朋之龟石油地蜡十月桃説法台四饮馊饭透心微攻违约无完肤狭径涎缠香积饭乡讪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