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讳的意思、国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讳的解释

(1).犹国丧。《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奉被今教,果出虑表,重增哀惋,不能自胜。”《南齐书·礼志上》:“且 晋武 之崩,又其学犹存,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陈书·儒林传·沉文阿》:“今国讳之日,虽抑哀於璽紱之重,犹未序於君臣之仪。”

(2).指皇帝的名讳。《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汉 人作文,不避国讳。 威宗 讳 志 , 顺帝 讳 保 ,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 避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讳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概念,专指对在位君主及其祖先名号的避讳制度。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国讳的核心在于“举国臣民皆须回避帝王之名”,通过改字、缺笔或改音等方式避免直接书写或称呼,例如汉文帝名刘恒,秦汉时期的“恒山”被改为“常山”。

从历史发展来看,国讳制度萌芽于周代,至秦汉时期形成严格规范。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考据,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朝廷文书中的“民”字均改为“人”,连带“世”字也需以“代”替代,形成了“双字避讳”的特殊现象。

在具体实践层面,《古代汉语通论》指出国讳存在三种主要形式:其一为“改字法”,如晋人为避司马昭讳,将「昭」改为「明」;其二为“空字法”,即在文献中留白不书;其三为“缺笔法”,宋代以后常见于刻本,如清康熙帝名玄烨,「玄」字末笔省略。

这种制度的影响力持续至清末,《中国文化史纲》记载,乾隆年间因避孔子名讳,朝廷曾下令将「丘」姓改为「邱」,导致部分家族被迫更姓,体现了皇权对文化领域的深度渗透。现代学者在《礼制与文字演变研究》中强调,国讳客观上促进了汉字形体的演变,但也在文献传承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淆乱。

网络扩展解释

国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避讳制度,指举国臣民(包括皇帝)必须遵循的避讳规则,主要涉及皇帝及其家族相关称谓。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定义

国讳最初指皇帝及其父祖的名字,需通过改字、缺笔等方式避讳,又称君讳或公讳。例如秦始皇因名“政”,将“正月”改为“端月”;汉文帝刘恒改“恒娥”为“嫦娥”。

2.范围演变

随着朝代更迭,国讳逐渐扩大至:

如宋高宗赵构为避“构”字,连带修改“够”“媾”等50余字。

3.实例与影响

4.与其他避讳的区别

国讳属于官方强制避讳,与民间自发的家讳(避父母名)、针对圣贤的圣人讳(如孔子)并列,但约束力最强。

5.延伸含义

少数文献中,“国讳”也指国丧期间的禁忌,如《宋书》记载“始奉国讳”即皇帝驾崩后的哀悼期。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唐六典》《宋书》等典籍,或参考中的扩展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按下白凤拜牋巴拉圭本富边令陈朱尺表垂谅春神戴说诞傲冬藏阀门沸泉风云不测富茂隔肢衮衮果人含睇好书猴年黄娇焕丽花绍花文华屋山丘假楼几案节节排排季连纠集鸠占苛政揽摄莲子龙文龙驭罗生门木砚凝滑泡妞平分匍匐而行瞧白起死人而肉白骨壤末省议死乱探玩填讳恬裕透亮儿托喻卧治吴蔡体五行相好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