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讳的意思、国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讳的解释

(1).犹国丧。《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奉被今教,果出虑表,重增哀惋,不能自胜。”《南齐书·礼志上》:“且 晋武 之崩,又其学犹存,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陈书·儒林传·沉文阿》:“今国讳之日,虽抑哀於璽紱之重,犹未序於君臣之仪。”

(2).指皇帝的名讳。《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汉 人作文,不避国讳。 威宗 讳 志 , 顺帝 讳 保 ,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 避讳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国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避讳制度,指举国臣民(包括皇帝)必须遵循的避讳规则,主要涉及皇帝及其家族相关称谓。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定义

国讳最初指皇帝及其父祖的名字,需通过改字、缺笔等方式避讳,又称君讳或公讳。例如秦始皇因名“政”,将“正月”改为“端月”;汉文帝刘恒改“恒娥”为“嫦娥”。

2.范围演变

随着朝代更迭,国讳逐渐扩大至:

如宋高宗赵构为避“构”字,连带修改“够”“媾”等50余字。

3.实例与影响

4.与其他避讳的区别

国讳属于官方强制避讳,与民间自发的家讳(避父母名)、针对圣贤的圣人讳(如孔子)并列,但约束力最强。

5.延伸含义

少数文献中,“国讳”也指国丧期间的禁忌,如《宋书》记载“始奉国讳”即皇帝驾崩后的哀悼期。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唐六典》《宋书》等典籍,或参考中的扩展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