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礼》官名。掌弓弩箭矢。《周礼·夏官·序官》:“稾人,中士四人,府二人。”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箭干谓之稾。’此官主弓弩箭矢,故谓之稾人。”
(2).用草扎成的人形。《新唐书·张巡传》:“城中矢尽, 巡 缚稾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 潮 ( 令狐潮 )兵争射之,久,乃稾人。还,得箭数十万。”
关于“稾人”的词义解释如下:
《周礼》官职名
稾人是《周礼》中记载的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弓弩、箭矢等军事器械的制造与储备。这一职位体现了古代对军事物资管理的重视。
草扎人形
另一含义指用草编制的人形物品,可能用于祭祀、仪式或军事训练中的替代物。这类草人常见于古代文献,象征实用与象征意义的结合。
补充说明:
《稾人》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种行为具有势利心、投机取巧的特征。这个词常常用于贬义,表示对这种人或行为的不认同或厌恶。
《稾人》这个词由部首「禾」和「牛」组成,部首为「禾」(音hé),表示与农作物相关的事务;「牛」(音niú)则表示这个词是一个名词。根据笔画而言,「禾」有12个笔画,「牛」有4个笔画。
《稾人》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可以追溯到《仪礼·曲礼下》这部书中。繁体字「稾」字形繁复,细看可见上方一个「㐮」,下方一个「禾」,字形更加复杂。
在古代,「稾人」一词的写法并不是使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形。而是用「稾」字上边部分的「㐮」字代替现代的「禾」字,整个词的写法是「㐮人」。
1. 他总是只顾自己利益,是个真正的稾人。
2. 这种稾人行为在社会中不应该被容忍。
稾心、稾技、稾事
势利、投机、趋利
正直、真诚、坦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