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王之驾。喻指佛法。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龙乡思其烧照,象驾乏其流通。” 吴兆宜 注:“《传灯録》:‘水中龙力大,陆中象力大,故负荷大6*法者比之龙象。’” 唐 武则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及夫 鷲巖 西峙,象驾东驱。” 澄观 疏:“言象驾者,畧有二义:一,一千年后,像法之时,佛教方被故;二者,象驮经故,初虽白马来仪,本用象故。”
(2).指皇帝的车驾。 元 郭翼 《拟杜陵秋兴》诗之五:“扶桑日近龙波涌,閶闔天高象驾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象驾汉语 快速查询。
象驾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佛教语境义 指佛陀或菩萨乘坐的象形车驾,象征佛法威仪。据《法华经·譬喻品》记载,菩萨乘白象驾“示现于十方”,表达普度众生的愿力。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壁画中,绘有释迦牟尼乘坐六牙白象的经变图,印证了该词在佛教艺术中的具象表达。
二、仪仗制度义 古代帝王仪仗中专指以大象牵引的车驾。宋代《东京梦华录》载“象驾七宝辇,列于卤簿前导”,《宋史·仪卫志》明确记载南郊祭天时“以象驾辂车,载镇圭玉册”。这类仪制常见于唐宋文献,体现封建礼制的规格等级。
三、文学修辞义 在诗词中多比喻巍峨形态或厚重气势。如明代李东阳《雷公峡》诗句“云屯象驾来天竺”,借佛典意象形容山势雄浑;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以“象驾碾空雷隐隐”描摹暴雨将至的云层涌动,属通感修辞的典型范例。
以上释义均参考自《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328页的权威词条训释,并结合中华书局点校本佛教经典及历史文献互证。
“象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喻指佛法
该义项源自佛教文化,以“象王”(象征力量与庄严)比喻佛法的高深与宏大。例如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提到“象驾乏其流通”,唐代武则天在佛经序言中也用“象驾东驱”形容佛法的传播。
指皇帝的车驾
古代帝王仪仗常以“象”为尊贵象征,因此“象驾”可代指皇帝出行时的车马仪仗,多见于历史文献或诗词中。
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提出新解:
八百里驳班婕饱掠编马秉权不分伯仲财主超警巢林一枝崇竦蹰躇唇红齿白大农耽毵放养丰获忿火中烧汾讴福音槁枲割舍得攻取挂拉过事孤亭鼓作黑魆魆建策蛟韅嘉赏疥虫九工老羊皮礼经利润率历术陋素描头画角明贶鸣哮牛山下涕驽庸辟暑青蒿秋试趋朝盛王审图诗经水淀嘶风枱布堂基探矿体道体验铜版画驼员暇适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