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经的意思、礼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经的解释

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汉书·儒林传·孟喜》:“父号 孟卿 ,善为《礼》、《春秋》…… 孟卿 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 喜 从 田王孙 受《易》。”《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按当作“十七”)篇。”按,所云《礼》、《礼经》、《礼古经》,即谓《仪礼》。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经指儒家经典中专述礼仪制度的典籍,特指《仪礼》一书。作为古代礼制体系的原始文献,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源与概念定义

  1. "礼"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本指祭祀仪轨。后扩展为社会行为规范,涵盖典章、制度、仪节等,如《礼记·曲礼》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2. "经"的释义

    "经"原指织布纵线,引申为常道、纲领。东汉刘熙《释名》云:"经,径也,常典也",强调其作为根本准则的地位。

    故"礼经"即规范社会秩序的纲领性礼法典籍。

二、核心典籍《仪礼》

  1. 文本构成

    现存《仪礼》十七篇,系统记载周代士大夫阶层的冠、婚、丧、祭、朝聘等礼仪程序。如《士冠礼》详述加冠年龄、祝辞流程,《士昏礼》规范婚姻"六礼"。

  2. 历史地位

    汉代列为"五经"之一(《汉书·艺文志》),是后世礼学研究的基石。清代胡培翚《仪礼正义》称:"三礼之学,《仪礼》最古,亦最难通"。

三、延伸文化内涵

  1. 制度总纲

    古代"礼"涵盖政治制度与伦理体系,《周礼》《礼记》皆以《仪礼》为内核扩展。郑玄《三礼目录》注:"《仪礼》乃本经,《礼记》为释经之传"。

  2. 经学传承

    汉代有"今文经"(高堂生传十七篇)与"古文经"(孔壁发现五十六篇)之别,今本以今文经为宗。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礼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与礼仪制度相关的重要典籍,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定义

“礼经”通常指代古代阐述礼仪规范的经典,尤其特指《仪礼》。该书记录了周代至汉代的冠、婚、丧、祭等礼仪程序,是儒家“五经”之一,汉代被列为官学必修典籍。

二、字义解析

三、历史背景

汉代学者孟卿曾因《礼经》内容繁杂,让弟子孟喜改学《易经》(《汉书·儒林传》),侧面反映《仪礼》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历史上《仪礼》与《礼记》《周礼》并称“三礼”,其中《仪礼》侧重具体仪节,《礼记》则偏重理论阐释。

四、常见混淆

部分文献(如)提到“礼经源自《礼记》”,此为误解。实际上,《仪礼》成书早于《礼记》,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阐释。

五、应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礼经”可比喻对传统礼仪的精通,例如:“他熟读礼经,行事恪守古礼。”(文学化表达)。

附:相关典籍对比

典籍 内容侧重 成书时间
仪礼 具体礼仪程序 周代
礼记 礼仪理论与思想 汉代
周礼 官职与制度设计 战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蚌螺保险公司并购秤薪而爨痴突答词大城登船迭头帝秦东山人番佛方山巾方夷发顔封畔凫舄告送狗事管军诡秘刿剔顾委龁噬忌疾谨对迳直九复巨壑控股公司雷令连篇累牍林语堂六说白道丽泽緑黛明忒木妖蹑蹈宁济鬐介情恋弃置攘背戎略软垫扫箨殇折杀止太婆桃花色童粱通宵彻夜文修武备武林虓暴小乘亵裘心荡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