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建策的意思、建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建策的解释

出谋献策,制定策略。 汉 班固 《西都赋》:“ 奉春 建策, 留侯 演成。”《后汉书·西南夷传·滇》:“诸夷反叛……太尉掾 巴郡 李顒 建策讨伐。” 隋 李德林 《<霸朝集>序》:“运筹建策,通幽达冥,从命者获安,违命者悉祸。”《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黄门侍郎 裴矩 知必将有乱,虽廝役皆厚遇之,又建策为驍果娶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建策"是汉语中具有明确历史语义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谋略性建议的提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筹划并提出策略",强调行为主体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考与主动进言的双重特征。该词由"建"(建立、创设)与"策"(计谋、方略)构成动宾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谋定而后动"的决策逻辑。

从词源学角度考证,《汉书·萧望之传》已有"建策持议"的表述,印证该词在汉代已用于指涉朝廷决策场景中的策略陈述。现代汉语语境下,其应用范围扩展至商业策划、学术研究等领域,但始终保持着"系统性建议"的核心语义特征。

权威辞书对此词的解释具有高度一致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注明其"书面语"属性,强调该词在现代使用中多出现于正式文本或学术论述。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从历时角度指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廷议""奏疏"等政治文书相关联,具有鲜明的制度语言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建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制定策略或提出建议,主要用于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渊源与使用场景

  1. 古代军事与政治
    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谋士或将领的决策行为。例如《后汉书》记载李顒讨伐叛乱时“建策讨伐”,《资治通鉴》提到裴矩为应对危机“建策为骁果娶妇”。
  2. 策略性建议
    适用于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合,如企业战略制定、政策推行等,强调方案的可行性和目标导向性。

三、相关延伸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语境用法,可参考《西都赋》《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傲虐班姬辞辇便便边土鞭影不见的恻塞车镜程敬池岛酬奠创利出跋东条英机矾土非特覆载脯枣供牀挂一钩子桂阃悍顽换职画状悔闷疆畔肩胛简阔挍计骄空叽楞静庄君子协定鞠戚良伴緑桂木腔凭科婆罗门呪钱里麒麟殿清赏骑墙柔调儒史生意摄盛豕畜实情释手试札兽工素刃透渡完毕望参望岫息心巫山无所用之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