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蒿的意思、青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蒿的解释

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细裂如丝,有特殊气味。茎、叶可入药。嫩者可食。也叫“香蒿”。 唐 韩愈 《醉留东野》诗:“ 韩子 稍姦黠,自慙青蒿倚长松。” 宋 苏轼 《送范德孺》诗:“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神麯》:“凡造神麯所以入药……造者专用白麵,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混和作饼。”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天上的星星摆开溜,草原上的青蒿张开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蒿(qīng hā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植物学与药用价值的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多角度展开,综合权威文献与学术资料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青蒿指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Artemisia annua L.),茎直立具纵棱,叶片羽状分裂,有特殊香气。传统中医以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之效。名称中“青”形容其茎叶色泽,“蒿”为蒿类植物通称,见于《尔雅》《本草纲目》等古籍。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辨识

    株高40-150厘米,全株黄绿色。茎上部多分枝,叶互生,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细线形。头状花序球形,小花黄色,瘦果椭圆形。花期8-10月,多生于河岸、丘陵等湿润地带。

    来源:《中国植物志》

  2. 分布与栽培

    广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温带地区,中国境内除高寒干旱区外均有野生分布,主产于重庆、广西等地。现代规模化种植以满足药用需求。

三、药用价值与典籍记载

  1. 传统应用

    • 《神农本草经》列青蒿为“草蒿”,谓其“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
    • 《肘后备急方》首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疟疾,此法启发现代青蒿素研发。
    • 明清医家扩展用于骨蒸劳热、暑热外感等症。
  2. 现代药理学突破

    1970年代,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Artemisinin),其抗疟机制通过产生自由基破坏疟原虫膜结构。该发现使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WHO疟疾防治报告

四、文化意象

古诗词常以青蒿喻清贫或野趣,如白居易《赎鸡》中“与尔镪三百,买汝青蒿葬”,杜甫《夏日李公见访》写“隔屋唤西家,青蒿对客桌”,反映其民间常见性及文化符号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6(2)卷. 科学出版社.

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物种库. www.cfh.ac.cn

中国药材种植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 晋代.

Tu, Y. et al. (2016). Artemisinin—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疟疾报告》. www.who.int/malaria

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属性

青蒿(学名:Artemisia carvifolia)为菊科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植株有特殊香气,叶互生且细裂如丝,茎叶可入药,嫩叶可食用,别称“香蒿”。

二、中药特性

  1.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2. 功效
    • 清透虚热:用于温病伤阴、夜热早凉等;
    • 凉血除蒸: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 解暑截疟:可缓解暑热、疟疾寒热等症状。

三、形态特征

四、用途与别名

提示:如需完整植物学描述或具体方剂,可参考、4、8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矮个安扰百般白袋宝轝倍奸砭顽避慊碧瓦播布箥罗播种机草垫子韔弓出何典记吹风茨藿递升烦忙佛经冈岵干硬骨料古仪镐镐薅马好问和弱赫胥氏矫迹旧心客星崆巄旅谷马六甲马酮闽虻幕宾牵冷浅鮮朅伽乞灵齐落青旆戚扬软食赡畅善妇沈浊石锚石牐淑善私会夙闻餮富挺质通介挖角,挖角儿忤气闲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