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暑的意思、辟暑的详细解释
辟暑的解释
避暑。《汉书·戾太子刘据传》:“时上疾,辟暑 甘泉宫 ,独皇后、太子在。”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素馨》:“以(素馨毬)挂复斗帐中,虽盛夏能除炎热,枕簟为之生凉。谚曰:‘檳榔辟寒,素馨辟暑。’”
词语分解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 暑的解释 暑 ǔ 热:暑天。暑热。暑假。酷暑。 中医学“六淫”之一。 寒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辟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避暑”,指避开夏季的炎热天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字义拆解:“辟”通“避”,意为避开、消除;“暑”指夏季高温。组合后表示通过迁移居所或采取措施消除酷暑影响。
- 发音:拼音为pì shǔ(部分资料标注为bì shǔ,但结合古籍通假用法,“辟”在此处读pì更准确)。
2.历史用例
- 《汉书·戾太子刘据传》记载汉武帝因患病“辟暑甘泉宫”,指帝王迁移至凉爽行宫避暑。
- 清代《广东新语》提到民间用素馨花悬挂帐中降温,谚语“槟榔辟寒,素馨辟暑”体现传统生活方式。
3.使用场景
- 传统场景:多用于描述迁移居所(如帝王行宫)、利用自然植物(如素馨、槟榔)防暑。
- 现代延伸:少数文学或口语中比喻消暑行为,如“短信祝福在中元,驱邪辟暑有点甜”。
4.相关辨析
- 与“避暑”差异:二者含义相同,但“辟暑”更具古汉语色彩,现代多用“避暑”。
- 常见搭配:如“辟暑甘泉宫”“辟暑胜地”等,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及清代地方志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辟暑的意思
辟暑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中暑和缓解高温天气的不适感。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通过调整饮食、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暴晒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以抵御高温带来的不良影响。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辟(䒉 + 力):部首是䒉(示意手的形状),总笔画数6。
暑(日 + 者):部首是日(太阳),总笔画数12。
来源和繁体
辟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天问》:“辟暑忍霜,应节随气。”表达了应对酷暑的方法和应时随缘的思想。在繁体中,辟暑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说文解字》等著作记录了一些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暑”字古时写作“暴”或“㲿”,“辟”字古时写作“辟”或“闢”。
例句
1. 在夏天,人们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辟暑,如多喝水、少吃辛辣食物。
2. 这条衣服是专门用来辟暑的,可以有效地散热保持凉爽。
组词
辟谣、辟邪、辟谷、暑假、暑气等。
近义词
避暑、消暑。
反义词
受暑、中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