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保于信的意思、民保于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保于信的解释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保于信”是汉语中的古典政治哲学概念,语出《左传·昭公八年》。该成语的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两层:其一指民众依靠统治者的诚信得以生存保障,其二强调政权稳固的根基在于执政者恪守信用。其字面释义中,“民”指代百姓群体,“保”意为维护、依存,“于”表被动关系,“信”则指诚信的政治伦理。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该成语源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政治实践。据《左传》记载,子产提出“民保于信,吾以信为之也”,强调在征收军赋等政务中,执政者唯有保持政策透明度与承诺兑现度,才能使民众自愿配合。这种思想与儒家“民无信不立”的理念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维度。

在典章制度层面,《周礼·地官·大司徒》将“信”列为教化民众的“六德”之一,汉代郑玄注疏时特别指出“使民不相欺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进一步阐释:“王者布大信于天下,而后兆民有所恃怙”,从国家治理角度强化了信用体系的基础作用。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定义为“谓百姓赖守信而安身”,《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则注为“民众因守信而获得保障”,均着重于揭示政治信用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该成语至今仍被运用于论述政务诚信建设的语境,体现着中华文化中“政者正也”的价值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民保于信”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与执政者的信用和道义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执政者不仅要守信,还需具备道义,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核心强调“信”与“义”的结合,而非单一强调信用。

二、出处与背景

  1. 原始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2. 历史引用
    《资治通鉴·周纪·显王十年》进一步阐释:“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三、用法与结构

四、延伸意义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将民众的信任视为政权稳定的基石,隐含“失信于民则失天下”的警示。

五、相关成语

可接龙为“信不由衷”“信以为实”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用例,可参考《左传》或《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隘薄变风易俗避匿碧簪菜豆查考长人尘抱城池龀岁赤实菙氏挡调刀切豆腐两面光地板地动山摇地裂短檠灯惇叙饭牛屠狗風概凤花锦浮环伏龙符契勾填慧质护疾匠者金茎露籍伍决败夸许练形蛮虫明蟾泯坠拈掇盘空骈死破阵挈提琼乳绮情毬场遒上荣渥瑞圣鬺亨圣诞节私记肃雝慆耳铁锹棁藻万古不变万万五叔项日感梦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