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初笄的意思、初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初笄的解释

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南朝 梁简文帝 《从军行》:“小妇 赵 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 郑 声。” 唐 郑世翼 《看新婚》诗:“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初笄(chū j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词汇,专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式,亦代指女子成年之龄。其释义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字义溯源

  1. “初”

    本义为“起始”,《说文解字》释:“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此处引申为人生新阶段的开端。

  2. “笄”(jī)

    指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即女子成年后以簪固定发髻,标志可婚配。


二、礼制内涵

初笄礼是古代女子重要的生命礼仪,核心特征包括:


三、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初笄”常借代青春少女,承载对芳华与婚恋的隐喻。如: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虽未直用“初笄”,但“象揥”(象牙发簪)的描绘生动呼应笄礼场景。


四、文化演变

随着礼制简化,明清后“笄礼”逐渐融入婚礼流程,但“及笄”“初笄”等词仍留存于文献。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化语境,如研究古代礼俗或文学赏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3. 《仪礼》(中华书局《仪礼注疏》)
  4.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初笄”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与女子成年礼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初笄”(chū jī)指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笄礼,即女子十五岁时将头发盘起并加簪,象征成年。这一仪式标志女子具备婚嫁资格,因此也引申为“女子初次出嫁”之意。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十五岁行笄礼。笄礼后,女子可婚配,故“初笄”成为成年的代称。例如:

3. 文化意义
笄礼与男子的冠礼对应,是古代重要的成人仪式。笄礼后,女子需遵守成年人的礼仪规范,并承担家庭责任。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女子婚嫁或成年的场景,如金代《西厢记诸宫调》中“小女初笄为姊妹”。

总结
“初笄”既指具体的笄礼仪式,也象征女子成年及婚嫁的起始,承载了中国古代对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的规范与期待。

别人正在浏览...

挨查阿黎耶识半明半暗宝头儿坌集鄙戾比值不平蟾桂朝生暮死丑声串珠雏儿蛓毛虫存谕大航大夏都保正噁嗪恶语中伤風僝雨僽刚子合浦还珠后脚黄埔军校回肠伤气浑浑噩噩襟袂进屋控弦朗声箖箊马服子盲飙面壁名词末路内机品齐佥属谯呵跷足抗首亲末如常上囿神功圣化收文税産说语四溟嘶盐炭火亭毓脱岗僞托向天而唾鲜云崤塞戏车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