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初笄的意思、初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初笄的解释

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南朝 梁简文帝 《从军行》:“小妇 赵 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 郑 声。” 唐 郑世翼 《看新婚》诗:“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初笄”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与女子成年礼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初笄”(chū jī)指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笄礼,即女子十五岁时将头发盘起并加簪,象征成年。这一仪式标志女子具备婚嫁资格,因此也引申为“女子初次出嫁”之意。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十五岁行笄礼。笄礼后,女子可婚配,故“初笄”成为成年的代称。例如:

3. 文化意义
笄礼与男子的冠礼对应,是古代重要的成人仪式。笄礼后,女子需遵守成年人的礼仪规范,并承担家庭责任。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女子婚嫁或成年的场景,如金代《西厢记诸宫调》中“小女初笄为姊妹”。

总结
“初笄”既指具体的笄礼仪式,也象征女子成年及婚嫁的起始,承载了中国古代对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的规范与期待。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初笄这个词是指女子结婚前第一次梳妆打扮并戴上头饰的仪式。下面是关于初笄的一些详细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笔画:初(刀刂,一画),笄(竹,十画)。 2. 来源:初笄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在古代中国,初笄仪式被视为女子成长的象征,意味着她们正式进入婚嫁年龄。 3. 繁体字:初笄。 4.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初笄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刀刂部在上方,竹部在下方。 5. 例句:小明的姐姐终于迎来了初笄的日子,全家为她庆祝。 6. 组词:初婚、笄礼、初春。 7. 近义词:嫁妆、择偶。 8. 反义词:未婚、童年。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