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戈的意思、戢戈的详细解释
戢戈的解释
息兵。 唐 钱起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诗:“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宋 欧阳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诗:“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词语分解
- 戢的解释 戢 í 收敛,收藏:戢翼。戢影。载戢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止,停止:戢怒。戢鳞(喻蓄志待时)。 姓。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戈的解释 戈 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戢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典籍运用两方面来理解:
-
字面意思:
- 戢 (jí): 本义为收敛、收藏、止息。《说文解字》释为:“戢,藏兵也。从戈,咠声。”意指将兵器收藏起来,引申为停止、止息。
- 戈 (gē): 古代一种主要的长柄横刃兵器,是战争的象征。
- 合义: 因此,“戢戈”的字面意思就是收起兵器,停止战争。它形象地描绘了将用于战斗的戈矛等武器收藏入库或放置不用的状态,直接指向战争的结束。
-
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 停战休兵: “戢戈”最核心的含义就是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它表达了结束敌对状态、平息战乱的愿望和行动。
- 和平的象征: 这个词组本身就成为和平的代名词。当说“戢戈”时,不仅指具体的收兵动作,更象征着从战争状态转向和平安宁的状态。
- “止戈为武”的体现: “戢戈”的意象与中国古代“止戈为武”的战争哲学思想高度契合。“武”字的构成本身就被认为是“止戈”,即制止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因此,“戢戈”也蕴含着通过力量(包括武力)来最终达成和平、制止暴力的深层含义。
“戢戈”意指收起兵器,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它既是一个描述具体军事行动(收兵)的词语,更是一个象征着从战乱走向安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平(尤其是“止戈为武”思想)的重要词汇。
引用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对“戢”字的释义是理解该词的基础。
- 《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其对“戢戈”词条的收录和解释具有权威性。
- 古代典籍用例:如《诗经·周颂·时迈》有“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收起干戈,藏好弓箭)的句子,是“戢戈”意象的早期经典运用。其他史书、文学作品中也常见此词用于描述战争结束、天下太平的场景。
- “止戈为武”的哲学思想:这一深刻影响了中国战争观与和平观的思想,是理解“戢戈”文化内涵的关键背景。相关论述可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等典籍及后世的研究著作。
(注:由于搜索结果未提供具体网页链接,以上引用标注的是概念性来源类别,实际撰写引用时需查找对应权威词典网站、古籍数据库或学术著作的具体页面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戢戈”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息兵、停止战争,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收起兵器,停止军事行动,引申为平息战事。
- 结构:“戢”意为收敛、收藏(如《说文解字》中“戢,藏兵也”),“戈”是古代兵器,代指战争。组合后表示通过停止武力冲突实现和平。
二、用法与例句
-
文献引用:
- 唐代钱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 宋代欧阳修《下直呈同行三公》:“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两例均以“戢戈”形容国家平息战乱、恢复安定。)
-
近义表达:
类似词汇包括“戢兵”“偃武”(均表停战),而反义词如“兴兵”“动戈”则强调发起战争。
三、相关扩展
- 成语关联:
“櫜弓戢戈”(收起弓箭和兵器,比喻结束战备状态)与“载戢干戈”均源自《诗经》,进一步强化了“戢戈”的和平意象。
- 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强调“以和为贵”,“戢戈”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反对穷兵黩武、倡导仁政的理念。
四、权威参考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或通过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获取更多例句及历史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暗器半工本然贬窜冰炭捕快嵾嵯长兵禅钟铛脚政承吏逞学赤岬冲破翠菅麤快悼丧东渡兜牟番红花梵花发徙分岭服玉干眼症巩坚挂箭观池固密鸿飞霜降浑名藿菽跻厉进膺眷客口传心授琅玕乱将鸣梭甯戚千叮万嘱强取豪夺七步七老八倒清帮穷系竘酱区时宂末设心试才水运绦儿戍陀罗俗体字天威蝭蟧哃吓桐鱼诿口小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