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衡量事物的五个标准。《汉书·律历志上》:“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準,準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
(2).谓帝王应恪守的五项法则。《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韦昭 注:“则,法也。谓象天、仪地、和民、顺时、共神也。”
五则
“五则”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释义方向:
指中国古代算术中的五种基本运算法则。
释义:
源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典籍,指加、减、乘、除、开方(或乘方) 五种基础运算规则。
用例:
《九章算术》以“五则”统括算法之基,为后世算学之本。
指由五个条目构成的行为规范、管理方法或理论框架。
释义:
多用于教育、管理或制度领域,强调系统性规则的集合。
用例:
“则”本义为“准则、法则”(《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与数词“五”组合后,强调条文化的规则集合。
该词多用于标题或书面指南(如《XX管理五则》),口语中常以“五项原则”替代。
参考资料:
注:因权威在线词典暂未收录“五则”独立词条,此处未提供链接,建议查阅纸质版专业辞书。
“五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释义:
衡量事物的五个标准
源于《汉书·律历志上》,指通过权(秤锤)、衡(秤杆)、规(圆规)、矩(方尺)、绳(墨线)五种工具确立的度量准则,体现中国古代对标准化测量的哲学思考。例如:“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是为五则。”
帝王应恪守的五项法则
出自《国语·周语下》,包括:
作为成语,“五则”可泛指事物的规则或条款,常用于描述规定、准则或原则()。例如:“此事的处理需依五则而行。”
部分网络资料(如-8)将《论语》中的五条语录称为“五则”,实为误用。这类表述更宜称为“《论语》五则选段”,与本文讨论的词汇“五则”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律历志》或《国语》原文。
阿母阿罔白日飞升贲然蚕蟹抄劫潮气尘表塍畎痴愚除根祠廪丛辰端平多多益善恶水讹诬番手封玺伉浪躬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官市锢弊跪坐还兵核叙恢恢有余焦没节端禁罚计念济治抗世靠肚客队哰叨谩索媒妈妈扪涉墨妆蟠蛰坡田剖露青史传名蘘荷锐挫气索瑞典人乳姥商会少惠生死相依甚没十六字心传松盖诉说诬呵纤苛小摘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