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衡量事物的五個标準。《漢書·律曆志上》:“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
(2).謂帝王應恪守的五項法則。《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 韋昭 注:“則,法也。謂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也。”
五則
“五則”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釋義方向:
指中國古代算術中的五種基本運算法則。
釋義:
源于《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典籍,指加、減、乘、除、開方(或乘方) 五種基礎運算規則。
用例:
《九章算術》以“五則”統括算法之基,為後世算學之本。
指由五個條目構成的行為規範、管理方法或理論框架。
釋義:
多用于教育、管理或制度領域,強調系統性規則的集合。
用例:
“則”本義為“準則、法則”(《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與數詞“五”組合後,強調條文化的規則集合。
該詞多用于标題或書面指南(如《XX管理五則》),口語中常以“五項原則”替代。
參考資料:
注:因權威線上詞典暫未收錄“五則”獨立詞條,此處未提供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專業辭書。
“五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衡量事物的五個标準
源于《漢書·律曆志上》,指通過權(秤錘)、衡(秤杆)、規(圓規)、矩(方尺)、繩(墨線)五種工具确立的度量準則,體現中國古代對标準化測量的哲學思考。例如:“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是為五則。”
帝王應恪守的五項法則
出自《國語·周語下》,包括:
作為成語,“五則”可泛指事物的規則或條款,常用于描述規定、準則或原則()。例如:“此事的處理需依五則而行。”
部分網絡資料(如-8)将《論語》中的五條語錄稱為“五則”,實為誤用。這類表述更宜稱為“《論語》五則選段”,與本文讨論的詞彙“五則”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律曆志》或《國語》原文。
阿鼻扳話卑谄足恭北冥邊氛鼈飲撥氣漕賦持贈出帖黛黑大逆不道煩憯放語奉引革故立新勾通和彈河上皇太後徻徻燋龍溫池靖綏荊州市筋疲力竭急繕絶甘分少決明曠闊老婦棱撐兩世爲人裡勢美阙暮紀木栖凝然牛頭不對馬面平面幾何凄哀髚袖棄家蕩産侵伐曲覃入帳升虛社壝手勑壽冢黍豚嗣讓搜索桃色填牣托伏無為之治屋引享世謝池春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