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則的意思、五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則的解釋

(1).指衡量事物的五個标準。《漢書·律曆志上》:“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

(2).謂帝王應恪守的五項法則。《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 韋昭 注:“則,法也。謂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含義

  1. 衡量事物的五個标準
    源于《漢書·律曆志上》,指通過權(秤錘)、衡(秤杆)、規(圓規)、矩(方尺)、繩(墨線)五種工具确立的度量準則,體現中國古代對标準化測量的哲學思考。例如:“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是為五則。”

  2. 帝王應恪守的五項法則
    出自《國語·周語下》,包括:

    • 象天(遵循天道)
    • 儀地(效法地理)
    • 和民(順應民心)
    • 順時(合乎時令)
    • 共神(敬奉神靈)
      韋昭注:“五則”實為帝王治國的基礎法度。

二、擴展用法

作為成語,“五則”可泛指事物的規則或條款,常用于描述規定、準則或原則()。例如:“此事的處理需依五則而行。”

三、注意辨析

部分網絡資料(如-8)将《論語》中的五條語錄稱為“五則”,實為誤用。這類表述更宜稱為“《論語》五則選段”,與本文讨論的詞彙“五則”無直接關聯。

引用來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律曆志》或《國語》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則》是什麼意思

《五則》是一組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五》表示數字五,而《則》表示條文、法規的意思。因此,《五則》可以理解為五條規定或五條法令。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則》的拆分部首為亻(從“人”字)和貝(從“貝”字),其中亻表示人物,貝表示貝殼。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确定《五則》的讀音和字義的一些信息。

《五則》的筆畫數為6畫,其中《五》的筆畫數為4畫,而《則》的筆畫數為2畫。

來源和繁體

《五則》一詞起源于《論語·子罕第十二》:“五則五仁,五仁則兼愛。”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五條規則代表了五種仁德,而這五種仁德則體現出了兼愛的精神。”

在繁體字中,對應的寫法為《伍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由于篆書和隸書的影響,漢字的形态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五則》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上依然可以識别。

例句

1. 這個社團的規章制度中有五則,分别對應着不同的行為準則。

2. 學生在考試前需要熟悉并遵守考場禮儀的五則。

3. 這份憲法的第五則條款規定了市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組詞

在漢語中,可以通過組合其他字詞與《五則》形成新的詞語,如:

五仁、五條、五種、五洲。

近義詞

與《五則》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五條、五則、五種、五項。

反義詞

與《五則》的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

沒有制度、無規定、自由、無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