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披肝沥胆。表示真心诚意。《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軫,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吕延济 注:“隳,毁。抽,拔也。言尽心也。”
“隳胆抽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意义可归纳如下:
该成语表示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地付出或效忠,类似于“披肝沥胆”。其字面意为“毁坏胆、抽出肠”,比喻以极端方式表露忠诚或决心。
源自南朝梁代刘孝标的《广绝交论》:“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原指人们为结交权贵而竭尽忠诚,后演变为褒义,强调真诚的态度。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极度恐惧”,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解。需注意:该成语核心为“真诚”,而非“恐惧”。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广绝交论》及相关词典释义(来源:、5、8)。
《隳胆抽肠》(huī dǎn chōu chá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非常恐惧、惊慌失措的样子。这个成语由《史记·韩信传》中的一句话演化而来,“谓胆劲气壮者,为隳而出胆,名谓抽摄胆腑矣。”
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隳(隹字旁+尤字头,共12划)、胆(月字旁+肉字底,共9划)、抽(扌字旁+由字底,共8划)和肠(月字旁+⺼字底,共10划)。
《隳胆抽肠》这个成语的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史记》中的一段描述韩信的故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韩信遭遇到危险时的恐惧和绝望情绪。
《隳胆抽肠》的繁体字为《顥胆抽腸》。
在古时候,随着汉字的演变和书写风格的改变,汉字的写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已知的一种古代写法是“隳膽抽腸”。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和碑刻中能够找到。
张三面对突然冒出的蛇,吓得隳胆抽肠,连忙逃之夭夭。
1. 隳山撞海:形容势在必得或冒险进行某种行动。
2. 抽脸孔:形容惊慌、害怕、苦恼的表情。
3. 肠梦断:形容深度忧虑或极度伤感。
近义词:惊慌失措、心神不宁、丧失勇气。
反义词:沉着冷静、泰然自若、镇定自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