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山址 ”。山脚。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 唐 李翱 《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託骨山趾。” 元 邓牧 《伯牙琴·雪窦游志》:“次 妙高臺 ,危石突巖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而 曲阳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山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山的脚部,即山脚,常比喻山脚下的小丘陵或局部区域。该词由“山”和“趾”(脚趾)组合而成,形象化地描述山的底部。
结构与用法
文献例证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延伸意义
除字面意义外,还可引申为事物的次要部分,例如形容山脉的末端或局部地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易林》《伯牙琴》等文献原文。
《山趾》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脚底下的肌肉或骨骼像山的形态或凸起的部分。
《山趾》的部首是“山”字,共有11个笔画。
《山趾》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意思是指脚底下肌肉或骨骼的像山的形态。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脚下凸起的部分。
《山趾》的繁体字为「山趾」。
《山趾》古时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古代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古时候的写法。
1. 他的脚底上有一些山趾,走起路来有些不稳定。
2. 她的脚踩在细沙上,迅速形成了一片山趾。
没有与《山趾》相关的常见组词。
没有与《山趾》意思相近的常见词汇。
没有与《山趾》意思相反的常见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