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援的意思、策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援的解释

策应支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七月二日北军至 唐州 枣林 , 全 刘 闻之遁去,先又调 德安 守 王旻 策援,亦不至,反俱以捷闻。”《新华日报》1938.4.15:“ 广东 是我们最富裕和民族性最强的一省,我希望她能支持 中华 民族的抗战到底,同时,作全国的策援,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策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è yuán,其核心含义为“策应支援”,主要用于军事或战略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用例

  1. 古代军事应用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中记载:“调德安守王旻策援,亦不至”,描述军事部署中未能及时获得策略性支援的情况。
  2. 近现代延伸
    1938年《新华日报》提到广东作为“全国策援”,强调其在抗战中通过战略支援发挥关键作用。

三、现代场景


四、相关词汇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文献或具体例句,可参考《齐东野语》《新华日报》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策援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部,右边是“原”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策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活动中。它是指通过策略或筹办等手段来支援某人或某事。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纸笔写下各种政治策略和计划来支持君主或者国家的决策,这也包括了策援的概念。 在繁体字中,“策援”保持了相同的写法和意思。只是字形上有一些变化,例如“⺮”部的形态与“竹”相似,而“原”部则由更多的笔画组成。 关于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我们可以通过《康熙字典》来参考。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的“策援”在字形上有所不同,例如“⺮”部的写法更加古朴,而“原”部也有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个使用“策援”一词的例句: 在古代,许多忠诚的官员通过策援来支持国家的决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策援”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可以用来描述相似的含义,例如“计策”、“筹谋”等等。这些词汇都可以用来指代通过策略和计划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反义词方面,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与策援相反的词汇,例如“破坏”、“阻挠”等等来表达与策援截然不同的意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