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的意思、避暑山庄的详细解释
避暑山庄的解释
即 热河 行宫。在 河北省 承德市 市区东北。始建于 康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为 清 代皇帝的避暑行宫。周围环绕长达八公里的石砌宫墙。背山面湖,集 江 南园林之大成,有亭台楼阁,湖中洲、岛罗列,向有七十二景之胜。为著名古园林之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莲以夏开,惟 避暑山庄 之莲,至秋乃开。”《清史稿·文宗纪》:“丁丑,上驻蹕 避暑山庄 。”
词语分解
- 避暑的解释 ∶到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热的暑期 ∶避免中暑详细解释.辟除暑热;免受暑热。《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猪》:“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
- 山庄的解释 山中的村庄;别墅详细解释.山中住所;别墅。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胡寧昧千里,解珮拂山庄。” 唐 刘禹锡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州别墅》诗:“野戍岸边留画舸,緑萝阴下到山庄。”
专业解析
避暑山庄是汉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河北省承德市的清代皇家园林,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 避暑:躲避炎热暑气,寻求清凉。
- 山庄:指建在山野中的园林、别墅或庄园。
- 合义:字面意为“为躲避暑热而在山林中修建的住所或园林”。
二、专指含义(核心义项)
作为专有名词,“避暑山庄”特指:
- 清代皇家行宫: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 世界文化遗产:其正式名称为“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历史背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近90年建成。康熙皇帝以“山庄”命名,取其朴素自然之意,区别于京城富丽的“宫苑”。
三、文化内涵与象征
- 政治中心:是清代重要的夏宫和第二政治中心,见证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的历史。
- 园林艺术典范: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艺术精华,兼具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体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设计理念。
- 民族融合象征:其周围修建的寺庙(外八庙)融合了汉、藏、蒙等民族建筑风格,是清代民族政策的体现。
四、引申与泛指
在非特指语境下,“避暑山庄”有时也泛指修建在凉爽地区、用于避暑的别墅或度假山庄,但其最核心、最权威的指代仍是承德的清代皇家园林。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避暑山庄”的释义明确指向承德这一特定地点。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详细记载了避暑山庄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文化价值及世界遗产地位。
- 国家文物局官网/承德避暑山庄官方网站:提供官方认定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信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载录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依据与保护状况。
网络扩展解释
避暑山庄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处理政务的皇家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其别称包括“承德离宫”“热河行宫”,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二、历史背景
- 修建时间: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完成(至1792年)。
- 选址原因:承德气候凉爽,地形兼具山水之胜,符合满族畏热喜寒的习性,且靠近京师,便于政务处理。
三、建筑与布局
山庄占地约564万平方米(一说8400亩),分为四大区域:
- 宫殿区:皇帝理政和居住的核心区域,包含正宫、松鹤斋等建筑,风格朴素典雅。
- 湖区:仿江南园林,水景与亭台相映成趣。
- 平原区:展现草原风貌,用于骑射、宴饮。
- 山峦区:占山庄面积80%,山岭起伏,植被茂密。
四、文化意义
- 政治象征:作为清代陪都,是处理民族事务、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
- 艺术成就:融合汉、藏建筑风格,周围环列博仁寺、普乐寺等12座喇嘛庙,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 园林典范:以自然山水为基底,集南北园林精华,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巅峰”。
五、现状与保护
20世纪初曾遭破坏,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经修复后成为展示清代历史与园林艺术的重要景点。
(注:如需完整信息或游览细节,可参考、7、9等高权威性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本学残心成竹在胸筹昏疮残创楚初醮疵废赐遣促令麤缯澹沱点歌碉磡凋丧多神教放屁辣骚奋发图强丰采风味俯览辜戮骨肉至亲韩寿分香合族红翠黄初体花团锦簇晦蒙蛟鳄具全阬壍李郭同船林臯马舡末臣奴怯瓢虫贫癃贫尼乾封钱过北斗,米烂陈仓秋麦求降羣英人谋赏揭生铜童子试头曼退有后言湾湾围猎乌丝阑污膺下串线路校历小满饩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