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磬和钟,庙堂乐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至於林籟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鍠。” 清 冯桂芬 《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君才球鍠天庙器,射策金门不得志。”
(2).比喻社稷英才。
“球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拼音为qiú huáng,由“球”和“锽”两个汉字组成。结构均为左右字形。
指代古代庙堂中的两种乐器:磬(石制打击乐器)和钟(金属乐器)。这两种乐器常用于庄严的礼仪场合,象征礼乐文化的正统性。
引申为“社稷英才”,即国家栋梁或杰出人才。例如清代冯桂芬的诗句“君才球鍠天庙器”,即以“球锽”比喻才华出众、堪当大任之人。
最早见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泉石激韵,和若球鍠”,形容自然音律与礼乐之和谐。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网络解释多将其归类为“庙堂乐器”或“英才”的雅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用例或相关诗词,可参考《文心雕龙》等文献。
球锽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球和锽。
球是汉字部首,拆分成两个部分:王(wáng)和丨(gǔn)。它的基本笔画数为11。
锽也是汉字部首,拆分成三个部分:钅(jīn)、黄(huáng)和十(shí)。它的基本笔画数为13。
《球锽》一词的来源比较陈旧,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出自《尔雅·释诂》的一段注释:“球,铜绿色皮囊也。锽,在方壶巷曰黄铜器广。”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球锽》在古代起初是指一种黄铜制的球状容器。
《球锽》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球是用“毛、出、口、竹、竹、竹、竹、竹、竹、竹、王”十一个笔画写成。锽是用“金、几、二、又、丨、黄、勺、土、二、丨、一、十、口”十三个笔画写成。
以下是一些与《球锽》相关的例句:
与《球锽》相关的组词有:球形、球赛、球员、球队、黄金、锽铜、黄土等。
与《球锽》近义词有:球壶、金球、铜球等。
与《球锽》反义词有:方壶、金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