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的意思、武烈的详细解释
武烈的解释
《国语·周语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韦昭 注:“烈,威也。言能明其文,使之昭;定其武,使之威也”。后以“武烈”谓武功。《后汉书·冯衍传上》:“ 衍 上书陈八事:一曰显文德,二曰褒武烈……。” 晋 傅玄 《宣皇帝登歌》:“载敷文教,载扬武烈。”
词语分解
- 武的解释 武 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数武。 姓。
- 烈的解释 烈 è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烈火。烈焰。烈酒。烈马。烈性。激烈。剧烈。 气势盛大:轰轰烈烈。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女。壮烈。先烈。烈士。 功业:功烈。 古同“列”,行列。 笔画
专业解析
“武烈”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典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拆分和典籍用法两方面来理解:
-
字义拆分与组合义
- 武: 本义指与军事、勇力有关的事物,引申为勇猛、刚健、功业。在“武烈”中,主要取其“勇武”、“武功”之意。
- 烈: 本义指火势猛,引申为光明、显赫、盛大、刚正、功业。在“武烈”中,主要取其“显赫”、“盛大”、“刚猛”之意。
- 组合义: “武”与“烈”组合,形成并列或修饰关系,形容武功显赫盛大、勇猛刚强的状态或特质。强调在军事或勇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展现出的刚猛气概。
-
典籍用法与权威释义
- 谥号用法: “武烈”是中国古代谥法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谥号。根据谥法规则:
- 武: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核心是表彰其刚强、威猛、平定祸乱的武功。
- 烈: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 核心是表彰其建立显赫功业、德行昭著。
- 合谥“武烈”: 通常授予那些在军事上功勋卓著、威名显赫,为国家平定战乱、开疆拓土或保卫社稷做出重大贡献的君主或功臣。它综合了“武”的勇猛善战和“烈”的功业显赫两重含义。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如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创者孙权被追谥为“吴大帝”,庙号太祖,谥号即为“武烈皇帝”(《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 形容功业与气概: 在非谥号语境下,“武烈”也用来形容人或事迹在武功方面的显赫、盛大和刚猛。例如,形容一位将军的功勋卓著、威震四方,可以说其“武烈昭著”。
“武烈”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武功显赫盛大,勇猛刚强。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崇高的谥号,专门授予在军事上建立不朽功勋、威名远播的帝王将相,体现其“克定祸乱”(武)和“圣功广大”(烈)的卓越贡献;也可以在一般语境中,用来形容个人或事迹在武勇和功业方面所达到的辉煌、显赫与刚猛的程度。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武”、“烈”单字及“武烈”一词有详细释义,并引用古籍例证说明其作为谥号和形容功业的用法。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提供“武”、“烈”的古义及“武烈”作为谥号的含义。
- 《谥法研究》 (汪受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谥法制度,对“武”、“烈”及“武烈”谥号的含义、授予对象有权威解读。
- 《三国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了孙权谥“武烈皇帝”的史实,是“武烈”作为帝王谥号的经典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武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词源与基本定义
“武烈”最早出自《国语·周语下》的记载:“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 “武”指军事、武力,“烈”意为威赫、显耀,合起来表示武功显赫、军事威仪。
- 韦昭(三国时期学者)注解:“烈,威也。言能明其文,使之昭;定其武,使之威也。”
2.引申含义
在历史文献中,“武烈”多用于形容君主的军事成就或国家的武力强盛。例如:
- 《后汉书》提到“褒武烈”以表彰武功;
- 晋代傅玄的《宣皇帝登歌》中“载扬武烈”则指宣扬军事威仪。
3.使用场景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描述与武力、战争相关的显赫功绩或威严形象。
4.结构特点
- 注音:wǔ liè(ㄨˇ ㄌㄧㄝˋ);
- 词性:名词性短语;
- 近义词:武功、武威(根据语境可替换)。
“武烈”强调通过武力建立的威严与功绩,是古代对军事成就的典型褒扬用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后汉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坿傍絶唪唪鼈岩闭门思愆兵秩不卜不关紧要惨劲草木灰草舍朝司持禄养交戴凭经翻译風飇灌佛龟符河东饭黑吃黑鸿振匠理嚼齶捶床伽子秔饭旧好局敛橘露克翦空崖拉枯折朽老调子类例雷霆火炮练色六指龙羹洛阳铲煤头纸蒙鸠面馆面有菜色米行摩厉諵諵南市平地风波絿絿仁弱戎行山丛属读数落俗姓觍然挑治铜鞮通国土涂污言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