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有菜色”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贬义成语,形容人因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而脸色青黄憔悴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脸上带有像蔬菜一样的颜色”,特指饥民因长期食用野菜充饥,导致面部呈现青黄、缺乏血色的病态面容。其核心描述因贫困或灾荒导致营养不良的外在表现。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及《荀子·富国》中“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原指贤明君主治理下百姓免于饥荒,后引申为对饥饿状态的直接描述。
三、用法特点
四、文化延伸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成语隐含“气节”内涵,即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接受侮辱性施舍,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示例应用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写道:“饱一餐,饿两顿,人人面有菜色”,生动刻画了战乱时期民众的生存困境。
《面有菜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脸色或表情看起来有些显露出不悦或愠怒之意。它可以表示人的心情不好或心有不满的情况。
下面来拆解这个成语:
部首:面 - 由“面”字的上半部分构成。
笔画:有 - 全部8画; 菜 - 部首“艹”,笔画共11画; 色 - 部首“色”,笔画共6画。
来源:面有菜色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五》:“公不然,君其隐;面有菜色,安能辩白。”这里是在说如果面色有不悦之情,又如何能够辩白。
繁体:麵有菜色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菜”字的右边有一个凹进去的“艹”部,意味着一种植物的形态,表示菜的意思。而“色”字的写法和现在稍有不同,古代写法中色字的顶部是个小方块,通常用以表示颜色。所以,古代写法的“面有菜色”中,“菜”字的字形更接近一个食物槃。
例句:
他的脸上一直面有菜色,看来是生气了。
组词:如面面俱到、面面相觑。
近义词:生气、不悦、愠怒。
反义词:笑逐颜开、满面春风。
【别人正在浏览】